四川蜀地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柳節”、“三月節”和“寒食節”。在清明前後不僅僅是掃墓,據相關資料記載,以前四川地區的清明包括瞭清明前後各十天,總共長達二十天。在這二十天裡面,大傢要踏青、上墳祭祖、放風箏、打秋千。在清明當天或者前一天,有一些特有的風俗習慣與儀式。
頭上戴柳葉符
清明節插楊柳是全國各省份差不多的習俗,而四川地區獨特之處在於,除瞭將楊柳枝掛在門口、墳前,愛美的四川婦女還會在清明節這天將柳條戴在頭上,叫做柳葉符。
掛青
由於四川產竹,竹子在清明節期間也扮演瞭重要角色。清明這天,傢傢戶戶會請道長畫上紙符,掛在竹子上,然後掛到墳頭,作為清明上墳的一個必要儀式和步驟,是為“掛青”。
請城隍像祭孤
清明這天,城裡的人抬著城隍像,走出北門,前往城北的祭壇祭孤。縣令會為這次祭孤專門撰寫祭文,拜祭的對象分為兩類:沒有後人的鰥寡孤獨,以及幼年早夭的孩童。
火神門祭火神
這也是四川地區比較獨特的習俗之一。清明前一天是寒食節,人們把傢裡的火都滅瞭。人們在清明當天專門去火神門祭拜火神,回來以後再重新生火。
清明泡種子
這種習俗主要流傳於重慶地區一帶。在當地人看來,清明節前一天的寒食節是土地菩薩的生日,要祭土地誕辰。於是農傢就會在這一天將春耕需要的種子泡起來,為春耕做準備。
都江堰清明放水節
都江堰市一年一度的在清明當天舉辦的大型慶典祭祀活動“放水節”始於公元978年,旨在紀念率眾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的李冰父子,表達後人感恩之心。
四川能夠成為天府之國,全憑都江堰給予水的保障,因此每年舉辦的都江堰清明放水節就成為瞭與春節媲美的重大民俗活動。它完整地復原瞭古代的祭祀儀式。一般是先由主祭官司身著古服,朗讀祭文,歌頌二王(李冰及其兒子)功德,然後就是舉行放水節儀式中一項重要而又別具特色的活動——砍榪槎放水。
其場面極為壯觀:先用粗纜繩把所有的榪槎後腳串聯,最前頭的一架榪槎上有人執斧,待良辰一至,三聲炮響,執斧者先砍第一根榪槎後腳,岸上的人用力齊拉纜繩,幾十根榪槎相繼傾倒,臨時堤堰霎時崩塌,奔湧的江水頓如脫韁的野馬飛瀉而下,碧波滾滾、白浪飛濺,直沖寶瓶口。身臨其境,就能感受到偉大先民的治水功績帶給我們的巨大震憾。
12
上一篇:江蘇清明節風俗
下一篇:青海西寧人的清明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