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區端午節習俗
農歷五月五日,商州俗稱“端陽節”,傳說為紀念屈原投江而吃粽子。習慣上此日早起踏露采艾,插於窗口門楣,飲雄黃酒。小孩戴花花繩(五色線)和香包等,意為預防疾病和防毒蟲侵咬。此日也是走親戚的好日子,用槲葉或葦葉包制成的粽子、油糕互相送禮。
端陽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它是一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節日,又稱端午節、午日節、五月節等。商州地方怪,距過端陽節還有一個多月,到處就開始賣起過去到端陽節才吃的粽子、油糕等,隨著時間推移臨近,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濃。如今離過節還有成十天,每天清早開始到晚上,賣包粽子的白米、黃米、四季豆、豆角籽、槲葉、芋葉和綁粽子的馬蓮草的,賣煮好的粽子、炸好的油糕、打好的綠豆糕的,一街兩行,隨處可見。
商州人包粽子,一般用槲葉、芋葉來包,槲葉、芋葉過去都是自己上山或者到河邊采槲葉挎芋葉,現在山裡人或者鄉村人采瞭槲葉、挎瞭芋葉,用農用車、摩托車、架子車拉到集市、城區賣,城鎮人就挑三揀四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去買。綁粽子講究的是用馬蓮,也有用稻草、龍須草、線繩的。
包粽子用的米,主要有商州人叫酒米(白糯米)、酒小米(黃米)。過去米少,一般人傢也隻能用高粱米、苞谷糝來包。包粽子時,有的是純米,有的在米中添加四季豆、豆角籽、紅棗等。一般都是端陽節前一天淘米、泡米、泡豆角籽、紅棗等,包好瞭粽子晚上煮,待大火把鍋燒開汽園後,小火燜煮一夜,端陽節清早將煮好燜到的粽子撈出鍋,放進筐籠裡涼著,也有人將中午要吃的留在鍋裡保溫,多餘的撈出涼著。現在,賣粽子的多瞭,各種各樣的粽子都有,大多數人也自己不包粽子買粽子,圖個方便。
端陽節前,母親要為自己的孩子或者親戚朋友的孩子,姐姐要為弟妹及心上人繡做香包、捻五彩花花繩。這樣,她們就提早思謀著準備花佈、彩線、香料。過去做香包,多用平時積攢的花花佈小片片,把它們納連起來,香包做的形狀多為心或者十二生肖動物。現在自己做香包的也少瞭,多數人是去市場、商店選購,香包的花色品種式樣也十分豐富多彩。過去香包多數是給未成年的孩子戴,現在給孩子戴,成年人也自己戴。過去都是姑娘給自己喜歡的男青年送香包,現在是有姑娘給男朋友送香包的,更多的是年輕男子給女朋友送香包。捻花花繩,用五彩線,捻合而成,既用來栓香包戴香包,又要在端陽節那天,蘸上雄黃酒給孩子手腕腳脖子上綁一圈,說是可以避邪護佑平安。也有說遇到蛇追你時,解一條花花繩丟過去,蛇就不敢來追你瞭。
端陽節清早,要到山坡、地畔去割艾蒿,回來插在門、窗上或者兩旁。現在,也有人去割艾蒿,大多數人都是在街上去買艾蒿,回來擺放在門口、窗臺。
油糕、綠豆糕,過去大多數人傢幾乎自己不做也不買,很少吃。後來,生活水平提高瞭,才自己炸油糕,買綠豆糕,送親戚朋友和自己吃。現在幾乎都是上街去買瞭自己吃或者送親戚朋友。過端陽節,講究女婿給老丈人傢送粽子、油糕、綠豆糕和酒四色禮。老丈人好酒好菜、粽子米飯招待女婿女兒。也有的丈母娘要給女婿煮些雞蛋,然後給雞蛋塗上紅彩色,女婿送粽子時,送給女婿讓吃紅雞蛋。也都是圖個紅紅火火、大吉大利。
端陽節,吃粽子,喝雄黃酒、抹雄黃酒、插艾蒿。過去一般人傢端陽節就吃粽子,喝自己燒的包谷酒或者柿子酒,傢庭條件好的再賣些“古巴糖”或者黑糖,抹在粽子上,在供銷社或者代銷店灌半斤一斤白酒,酒裡放進從街上包的雄黃,搖化開雄黃後,用筷子蘸雄黃酒先給每個人的耳、鼻孔處抹點,再倒著喝雄黃酒。過去隻吃粽子,有時做些拌湯或者稀飯,現在多數人傢都要弄熱涼八個十個菜,做米飯、熱粽子,自己選擇著吃,往往卻都吃不動瞭。也有人幹脆不在傢裡做飯,在酒店飯館預定一桌二桌,一傢人在哪裡一吃一喝,或者再把親戚朋友叫上,一塊熱熱鬧鬧過個端陽節。
上一篇:廣西靈川江頭村姑娘節
下一篇:商州區春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