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婺州(浙江金華)清明節遺韻
金華(簡稱:金),古稱婺州,浙江省地級市。金華位於浙江省中部,東鄰臺州,南毗麗水,西連衢州,北接紹興,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有雙龍洞、橫店影視城等。春秋時屬越囯;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婺州路;1985年5月,撤銷金華地區,原金華地區升為地級市。
清明節是懷念的節日,在古時,它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多已被我們淡忘的習俗……
“東風作節,春雨銷魂。”清明節作為紀念性大節,古婺州人十分鄭重而虔誠,除瞭約定俗成的主題活動———掃墓,更有其他豐富的活動。
掃墓
清明節的前三後四數天,是婺人掃墓之期。均由傢長率領大小人等出城去祖墳掃墓,俗稱上墳添土。首先要為墓地清溝排水,除雜草,整樹枝,培土,“標紙”,再燒供墓旁的山神龕,祈求墳山安寧,故人得以安息。然後從圈籃中拿出葷素碟子果品供祀祖先,其中清明餜一碟是清明特供品。焚香點燭上祭,雖是傢長主持,但婺俗第一個叩拜者必須是輩分最小的男孩子,如孫子、曾孫或玄孫之輩,寓幾代同祭、傢族人丁興旺之意。然後自長而下各行三跪九叩之禮。除燒紙錢外,還要行酹酒古禮,並給圍觀者、守山人等分發食物錢幣,曰“散福”。
清明節,古時也有不少百姓去城北郊胡大海將軍墓、朱大典將軍墓地憑吊民族英雄,以慰英靈。古婺淳樸善良的民性及愛國之情可見一斑。
古婺城清明上墳,多出赤松、義烏、蘭溪三門,門外多丘陵小山,故墳地也多。清明日三門人流車水馬龍,多為步行出城。富戶人傢也有乘藍篷佈轎子或白篷佈“過山龍”(一種竹制輕型轎子)的。偶爾也可見騎馬匹上墳的,前呼後擁。因人多路擠,故有“上墳市”之稱。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城市的悠久歷史和人口的發展,也是節日文化給人們留下的歷史信息。浦江鄭氏義門、蘭溪北門唐氏祠堂、永康胡庫胡氏宗祠等名門,清明祭奠規模都出眾,祭品琳瑯滿目,儀禮莊重,弘揚孝道,社會影響很大。宗族清明祭祖,都在祠堂傢廟進行,俗稱“祠祭”。“祠祭”規模盛大,族人還可按輩分、年齡、職位、文化程度等分享“祠祿”待遇。族人聚宴,筵食豐盛,正是“祖業千秋人丁旺,傢傢扶得醉人歸”。
踏青,戴柳帽
清明時節,春暖花開,天清地明,處處生機盎然,正是人們春遊享受大自然的好時光。
春遊踏青古時也叫“探春”、“尋春”。婺州人長期保持著這一良好風俗。人們呼朋喚友出城,人流摩肩接踵,說“遊子尋春半出城”並不為過。掃墓的人也大多轉去雙龍、芙蓉峰、智者寺、赤松宮、大佛寺、積道山、湖海塘、金錢寺、桃花塢等地領略爛漫春光。然後尋一處草坪圍坐野宴,品嘗帶來的寒食冷餜和酒漿,呼吸幽香滋潤的清新空氣。孩子們爬樹折柳枝,編個柳條帽圈頭上一戴,邊放風箏邊唱童謠。
戴柳條帽相傳可免蟲毒,避瘟疫,保健康,也有說是紀念宗澤元帥的遺風。古時青年男女一同出遊,常會受父母責備,或被人數落。但在清明時節,少男少女們卻可光明正大地相伴出遊,風言風語反失瞭市場。可見古時清明節,還包含有戀人節的內涵。正是:花開樹枝頭,人約柳梢後。但婺俗農村也有“吃瞭清明餜,新婚媳婦隨婆過”的傢規鄉習,要到端午婆婆才送媳婦回兒房團聚。
清明的吃
寒食清明的吃,古風自然以冷食為重。天子禁火,民傢怎敢冒煙?婺俗吃清明餜當餐,已有上千年歷史瞭。清明節前,農婦早就著手采割鮮嫩翠綠的蓬蒿,汆制成色料,又以粳米為主磨成粉作主料,節前數天就開始做清明餜瞭。此俗東陽、蘭溪、浦江尤盛,多的農傢竟有打制數百斤的,足可吃上十天半月。明清時期,糕店作坊則應景推出艾蒿大方糕、青元寶、艾豬頭等點心。清香綿糯,餡重皮薄,咸甜任選,風味道地,是一年一度的冷食小吃。“清明螺,勝似鵝”,肥嫩鮮美的螺螄,也是婺人清明前後嗜愛的下酒美味,自然也有老婦人買瞭送去河埠頭作放生祈福的。
牛放青
清明節婺州農傢還有“牛放青”的習俗。清明日一早,無論是黃牛、水牛、耕田牛、磨麥牛、踏泥牛、拉車牛等,都要放去自傢草籽田中讓牛隨處啃吃。隨後讓牛漫步田畈任走各傢田裡去啃吃,隻要不是麥苗等糧食作物都可,無人幹涉。如主人不給牛放假,就會遭人指責恥笑,甚至會影響娶媳婦的信譽。這一天傢人也不許用鞭抽牛,即使揮鞭,也隻是嚇唬嚇唬而已。這天眾牛滿畈走,偶爾相鬥瞭,主人很少立即拉開,反而在一旁吶喊助威,讓牛發發野性,強強身。善待動物,善待自己的動物夥伴,也是婺州人的良智吧。
清明燈會
古婺燈會,多在元宵舉行,唯獨古商埠蘭溪城改在清明節時放燈三夜,遇上閏年則迎燈四夜,以示特慶。蘭城清明燈會據傳始於清代,從元宵燈會演變而成。原因是元宵前生意忙,制作燈彩會誤經營,就俗變為迎清明燈瞭。清明燈會是按工商行業籌備的,且有燈類分工,少有重復,五花八門,分外誘人。如紙業迎大樹牡丹燈,中藥業迎獅子搶球燈,山貨業迎走馬燈,綢佈業迎秋千表演,船戶迎魚蝦燈、踩高蹺,南貨業迎戲劇燈等等。主燈龍燈,也分行業分店傢落實紮制,商傢經濟強,以燈比豪華比富貴。故婺、衢各州都有大批人馬趕來觀燈,同時帶來商機。傳說蘭溪的銀樓珠寶業、百貨業、綢佈業等,一個清明節可做上幾個月的買賣收入,文化促經濟,自古有之。
上一篇:清明節吃筍菜湯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