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南昌縣向塘鎮鄧傢網村的燈棍節始於明代,成形於清嘉慶年間,已有400多年歷史,是當地漁民祭祀祖先、傳承祖業、祈求平安的一項傳統習俗。
向塘燈棍節,江西地方民俗之一,俗稱“豎神燈”。主要流傳分佈在南昌、新建、安義等縣。
燈棍節屬於民間自創形成的一種祭祀形式,是村裡祭祀祖先、傳承祖業、祈求平安的一個傳統習俗。請客邀友、觀燈看戲,舉行歡慶大典,傢傢戶戶賓客匯集,燃放鞭炮,是當地每年最為熱鬧的日子。
燈棍節是在元宵節將要來臨的時期,也是春耕生產快到的時候,固定地方不遊動的求神保佑會。每年這個時候 鄰村的村民都會到此來觀看和集會。
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二,一大早就委派專人在村裡戲臺空場的中心挖好一個深約1米,直徑約0.5米的大洞,並準備好長約15米燈棍。燈棍分三節,下面一節木樁最粗,直徑有1尺2寸左右,長約7米。第二節也是木樁,約半尺粗、5米長,第三節是竹竿,寓意竹保平安,來年節節高。有成人手腕粗、3米長。竹竿頂端掛一盞燈籠,表面書寫“南陽世傢”四個大金字,燈籠裡面插上一支直徑5厘米的紅蠟燭。竹竿頂端還要掛上從竹子上采摘下來的新鮮竹葉,以示新年新氣象、新人代代繁衍、欣欣向榮。
另外,還裝飾有五顏六色的彩色小燈泡,晚上接通電源後便會熠熠閃光,各傢美觀。下午兩點半左右,在族長一聲“起燈”的號令下,一百多青壯年勞力便會每人手持一柄魚叉將燈棍慢慢頂起,另有20多人反方向用力拉固定在燈棍中部的粗繩子,眾人齊心協力地將長達15米的神燈豎立在位於村裡戲臺空場的中心,緊接著周圍便會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下午和晚上還要連著上演兩臺大戲,以供參觀者欣賞。
這根神燈要一直豎立,直到正月十六,才會被放倒、收起,坑洞也要填平。至此,整個燈棍節才圓滿落幕,全體村民的祈福活動也宣告結束。
燈棍節總的特點是場面壯觀,氣勢宏大,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是經過人們幾百年的信仰,十幾代人的精心操作和發展而彪炳千秋的傳統習俗,它象征著傢族後裔世代發達興旺,英雄輩出,才財集匯。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促奮進、圖發展、宏大業、勤務農、盼豐收的心境,它讓人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有一股永遠都使不完的勁頭,很受當地群眾喜愛。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