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邕寧區二月二花炮節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是民間的傳統節日“龍頭節”。南寧市邕寧區的人民,給這個傳統節日賦予瞭新的內涵。
二月二這天,邕寧區的各個村莊,以搶花炮、舞龍舞獅等傳統形式慶祝“二月二”。節日的清晨,中和鄉孫頭坡一帶,鞭炮聲就開始響個不停。每年“二月二”大型搶花炮活動都在這裡舉行,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搶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壯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項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深受廣大少數民族同胞的歡迎,同時也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它具有強烈的對抗性、娛樂性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因而被稱為“東方的橄欖球”。由於地域不同,搶花炮的形式規則也不一樣,其中邕寧搶花炮尤具特色。
邕寧傳統的送炮器,形狀甚為美觀。外觀為六角柱形,六邊飾有圖案、花紋,共分 3層。底層為稍大的六角柱,柱角鑲上桂花邊;中層較細,刻有各類形態的大小人像;上層為喇叭狀開口。 “花炮”是鐵制圓環,直徑約 5厘米,外用紅佈或紅綢纏繞,將其置於鐵炮頂端,點燃鐵炮,鐵環沖入空中。待“花炮”落下,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奮力搶奪。
搶花炮規則,各地均有不同。武鳴的搶花炮,是將花炮攻入對方花籃的次數多少來判定勝負;而邕寧的搶花炮是誰能搶到花環並成功跑到開村紀念亭,就是炮頭得主。邕寧搶花炮,分為“還炮”、 “搶炮”、“送炮”3個環節,場面隆重熱烈。
“還炮”,由去年搶得頭炮的村民舉行。小夥懷抱福牌,帶領著舞龍隊、醒獅隊、八音隊、貢品隊,從村廣場向炮場遊行。浩浩蕩蕩的隊伍、嘹亮的八音壯歌、精彩的舞龍、舞獅表演,吸引瞭遊客及當地村民跟隨前行。
當隊伍遊行到開村紀念亭時,周圍的山頭及田野,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們盡可能占據觀看的最佳位置。
“還炮”儀式結束後,是“搶炮”。 “搶炮”是整個活動的高潮。先由上年獲勝的孫頭坡小夥子,從紀念亭點放鞭炮,一路點到即將開展搶炮活動的炮場裡。鞭炮炸響,整個活動場所變成一片白色煙海。隨著兩座副炮被點燃,早已準備好的村民一擁而上,撲向炮紙落地處,以期搶得頭炮 “沾福”。
當人們還驚魂未定,綠色蓮花造型的主炮臺緩緩“盛開”,一簇簇禮花射向 10米高空,引得圍觀群眾一陣歡呼。煙火將包含在蓮花“花蕊”中的花炮推向高處。霎時,搶炮高手蜂擁而上,撲向小小的花炮。爭搶的人們迅速在泥濘的田地裡推、拉、堵、摔,用盡各種計謀,使盡渾身氣力,奮力爭奪,其陣勢比真正的橄欖球賽還要激烈。
下午 6點,炮場裡傳出瞭歡呼聲,爭搶的人們突然調轉方向,向開村紀念亭跑去。“搶到花炮瞭!新炮頭產生瞭!”歡呼聲中一位小夥沖到紀念亭。
搶花炮的最後環節是送炮。搶到花炮的,將花炮送給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鑒定所搶花炮真偽,確鑿無誤後,才正式完成新炮頭的交接儀式。
邕寧花炮節已有100多年歷史,已經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炮節既表達人們祈求五谷豐登的美好心願,也讓人們相互交往,增進友誼,加強瞭村寨之間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