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火把節
雲南各民族大多有火把節,劍川作為大理白族自治州內白族人口比例最大的縣,它的火把節的內涵———“生的祝福、死的禮贊”,最具白族火把節的人文精神。
農歷六月廿五,劍川每個村子都要豎好多“火把樹”,選取一些高大的青松,從山上砍下綁上薪柴豎立在村口或村裡寬敞的地方。
喜得貴子添丁加口的人戶才擁有豎大樹火把的權利,他們是這個生的祝福之節日的“會首”。
大火把樹燃起來瞭,生的祝福拉開瞭帷幕。村子裡的老人們最先來到火把樹下,把吉祥的祝福撒在小村的前程上。火把節的真正的主角、小村的傳人們———那些尚在襁褓中的幸福的嬰兒,被母親捧著來到瞭火把樹下。各傢各戶香案上的藏香都裊裊地燃起來瞭,襁褓中的嬰兒在眾人的註目中,繞火把樹七周,預示得到瞭上天與熱土的庇佑……會首們把祭天祀地的酒潑到瞭火紅的土地上……
狂歡活動開始瞭,對生的祝福進入第二樂章。
這是孩子們組成的火炬的激流,村子裡的長老們卷起瞭褲腳,接受下輩最熱烈的祝福。隻見一捧松香灑到瞭火炬上,一團烈火立刻朝老者的下肢舔去,老者的汗毛似乎在火的舔食中,燒出瞭焦煳的味道……這不是最恐怖的,最驚心動魄的是,那火球迅速地擴大,一剎那間膨脹為比老人身子還高還粗的火團,老人不見瞭……也許他要在火中涅槃!但隨著“嘭”的一聲火球燃爆的輕鳴,於松香沁人的香氣中,老人平安地出現瞭,面帶笑容,紅光滿面喜氣洋洋。原來,那一把火燃燒的時間不過百分之一秒,大驚大喜祛病除濕之外,沒有任何不宜。
老者坦然的接受,對小孩是莫大的鼓勵與刺激。孩子們一個人就是一支火炬,無數人就是無數火炬匯成的火的海洋。火球吞食瞭這個又新生瞭那個,幾乎所有的人,包括孩子自己,都接受瞭火的洗禮。
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壯觀的火的狂歡節。
劍川火把節是世界上最火紅最刺激最狂熱最有人文味兒的火的節日。火把節最熱鬧的年份,整個劍川城4條主街道以及與之相聯的所有的巷道,幾乎在黃昏後的不多時刻內全燒成瞭相聯的火龍。尤其小夥子們,向心中的姑娘噴出一把傾慕的烈火及與姑娘相悅的快樂,一輩子刻骨銘心。因而,狂歡的小夥子們都願舉著火把沿4條長街奔竄遊行,接受更多熱烈的像火一樣的目光。如今,漂亮潑辣的姑娘們都參與到瞭遊行隊伍中,姑娘們的大膽與直露,乃是小城民俗中的一大景觀。
另一個層次的熱烈也在同時流動,那就是喜得貴子的人傢,正忙碌著向每一位行人敬酒,同時送上一大捧炒蠶豆。酒者火也,而蠶豆則是劍川夏天繁殖最盛結籽最多的食物。敬上蠶豆與烈酒,無疑送上瞭最紅火的祝福,祈禱福祉多多降臨人間。祝酒辭更高一層次:過去“五子登科,狀元及第”,今日“18歲高考榜上有名……”文化之鄉的劍川,一語祝福盡淌著文翰墨香……
火把樹綁紮的薪柴很有講究,農歷平年紮12層,潤年紮13層,喻示每年、每月的日子步步登高、紅紅火火。火把節多雨,萬物潮濕,少有火災意外。如是雨中火把節,雨與火並盛,激情與冷靜並流,別開生面。
沙溪鄉還比縣城多一花絮,那裡的鄉親做一種“喔喔子”的面偶。面偶都與這個豐收的節日有關,大多為一些12生肖的動物形象,小豬、小猴、小雞、小老鼠……懸掛於一束破開的竹竿上,贈孩子們玩耍。這是一項很熱情的工作,村裡的大嬸大媽們,誰的手藝好,誰捏的小面人好瞧鮮艷,誰的門前最熱鬧,她這一傢人的日子最吉祥順暢。
火把節源於南詔火燒松明樓,因而白族火把節涵有白族對“死的禮贊”。每年的這一天,白族傢庭有新故的親人,後人都要到墳上,為他點燃一支與村裡的大火把樣式完全一樣的小火把,並一直守護到燃燒完瞭為止,如此3年。火把節往往大雨,雨中燃小火把比大火把困難得多,後人們守護得更為小心虔誠。生與死,就這樣在一個雨的日子裡,一個豐收來臨的日子中得到瞭完美的焊接;也許隻有白族,才那麼剽悍與溫柔地把生的祝福與死的禮贊演繹得如此美妙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