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春捂”有道理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病。”
有諺語說“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瞭端午粽,再把棉衣送”,都是說的“春捂”。隻有正確“春捂”才能達到“不生病”的目的。
“春捂”符合養生之道
我們常說的“春捂秋凍”是有科學道理的,符合中醫的養生之道。
所謂“春捂”,其含義是指在立春之後,不要著急脫掉厚厚的棉衣而換上輕盈薄透的春裝。人體經過寒冬之後,在冬天後衣服的保護下血管處於收縮狀態,整個血液循環相對緩慢,抗病的能力也相對較弱,因此,在早春時節記得千萬不要匆忙脫衣,而應該根據天氣的變化,一件一件地減。此外,冬天蓋的被褥也不應該馬上換成春天的薄被子,而應該按照“春捂”之道,漸進換薄。
“春捂”要註重“下厚上薄”
“春捂”並非全身上下捂得嚴嚴實實。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頭部和上半身位置屬陽,對風寒之邪的抵禦能力較強,不需要作為“捂”的重點。而下半身位置屬陰,對風寒的抵禦能力較差,也就成為“捂”的重點。尤其是人們的雙腳更應該捂。因此,“春捂”應該重點做好雙腳和雙腿的保暖,厚被和後襪不應過早減去。應該堅持常用熱水燙腳,睡覺時下半身蓋厚一點。“春捂”應該“下厚上薄”還因為寒氣都是由下而上侵入人體,尤其是愛美女性不要過早換上輕薄的裙裝,否則,裸露的腳趾、踝關節、膝關節易感到酸脹、沉重,關節僵直,嚴重的還可致關節病、心血管疾病和各種婦科病等。
“春捂”捂不捂看天氣
春天的氣溫,前一天還是春風和煦,春暖花開,剎那間就可能寒流湧動,“花開又被風吹落”。面對“孩兒臉”似得春天你得隨天氣變化加減衣服。專傢認為,晝夜溫差大於8℃是該捂的信號。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作為“捂”與“不捂”的分界線。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瞭。
另外,“捂”著的衣服隨著氣溫的回升總要減下來。而減得太快,就可能出現“一向單衫耐得凍,乍脫棉衣凍成病”。醫學傢發現,氣溫回冷需要加衣禦寒,即使此後氣溫回升瞭,也得再捂7天左右,體弱者才能適應。減得過快可能凍出病來。
“春捂”勿忘開窗通風
“春捂”並不表示在傢裡要成天關閉門窗,每天開窗通風是非常必要的。
大多數傢庭都喜歡在早晨打開窗戶通一會兒氣,而後就一天門窗緊閉,這樣不好。至少要在午睡後和晚睡前對居室進行通風換氣。使用空調的傢庭更不能一天24小時門窗緊閉。完全依靠空調的換氣功能來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是不行的。每天換氣不得少於三次,每次不得少於10分鐘。
另外,通風換氣還有選擇適當的時機,最好在太陽出來後再開窗換氣,否則室外的二氧化碳濃度較高,對人體健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