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何謂九九消寒圖

何謂九九消寒圖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從冬至那天起就算進“九”瞭,冬至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歷”,人們寄望於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的、好看的日歷。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瞭。

關於“數九”的習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公元550年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到現在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九九歌”的產生和流傳由來已久。到瞭明代,又在士紳階層產生與發展起:“畫九”、“寫九”的習俗,使數九所反映的暖長寒消的情況形象化,不僅是一項科學記錄天氣變化的時間活動,也是一項有趣的“熬冬”智能遊戲。不管是畫的還是寫的,統稱作“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梅花三種。各傢具體采用什麼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消寒圖的形式很多,下面是傳統的幾種經典設計。

1、最簡單的一種是:畫縱橫九欄格子,每格中間再畫一個圓,稱作畫銅錢,共有八十一錢,每天塗一錢,塗法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民間歌謠謂:“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

2、還有一種比較有文化味道:選擇九個9畫的字聯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塗一筆。一般選用的九畫字聯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載:”宣宗禦制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鉤之,裝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圖…自冬至始,日填一劃,凡八十一日而畢事。”

3、除以上的兩種以外,更有一種“雅圖”,是畫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後,則九九盡,春天臨。《帝京景物略》雲:“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4、更有韻致的是,婦女曉妝染梅。明人楊允浮《灤京雜詠一百首》詠及此俗,其自註雲:“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日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這種設計,可謂獨出機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節的變換又與佳人曉妝的胭脂聯系,真讓人叫絕。無怪乎楊氏詩以詠之: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初回。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有的消寒圖還有其他“附件”,一是聯語,即在圖旁標出有關的聯句;諸如“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門外草青青”;有的是在圖上印出九九消寒歌以附之;此外還有繪圖、印俏皮話的,比如畫“老虎拉碾子”,印歇後語“老虎拉碾子——不聽那一套”。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宮中雜檔中,發現有一幅《消寒詩圖》,使用年代不詳。全圖每九詩四句,共三十六句,共計252個字,特引述詩文如下:

頭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萬物生,堯湯舜禹傳桀事,武王伐紂列國分。

二九朔風冷難當,臨潼鬥寶各逞強,王翦一怒平六國,一統江山秦始皇。

三九紛紛降雪霜,斬蛇起義漢劉邦,霸王力舉千斤鼎,棄職歸山張子房。

四九滴水凍成冰,青梅煮酒論英雄,孫權獨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屬晉公。

五九迎春地氣通,紅拂私奔出深宮,英雄奇遇張忠儉,李淵出現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漸長,咬金聚會在瓦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瓊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來雁北飛,探母回令是彥輝,夤夜母子得相會,相會不該轉回歸。

八九河開綠水流,洪武永樂南北遊,伯溫辭朝歸山去,崇禎無福天下丟。

九九八十一日完,闖王造反到順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國大清坐金鑾。

在這首“九九消寒詩圖”中,從遠古的“三皇治世”,到“大清坐金鑾”,提到瞭我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時空跨度大,內容豐富,讀來耐人尋味。在這幅詩圖中,詩句又交叉雙環繞的葫蘆型,圍繞著“雁南飛哉(栽)柳芽待春來”九個字轉寫下來,每字亦均為九筆,每日一筆,“九九八十一日盡。”消寒詩圖每年逢冬至之前,便掛在宮廷的居室中,是一種用文字筆墨來娛樂記時消遣之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