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 中國最早的歷書《夏小正》

中國最早的歷書《夏小正》

分類:作者:平哥日期:2021-11-12

《夏小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獻之一,也是現存采用夏時最早的歷書。隋代以前,它隻是西漢戴德匯編的《大戴禮記》中的一篇,以後出現瞭單行本,在《隋書•經籍志》中第一次被單獨著錄。它所記載的內容和觀察的范圍是後來二十四節氣形成的基礎。

《夏小正》由“經”和“傳”兩部分組成,全文共400多字。它的內容是按一年12個月,分別記載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重大政事,特別是生產方面的大事。

書中反映當時的農業生產的內容包括谷物、纖維植物、染料、園藝作物的種植,蠶桑,畜牧和采集、漁獵;蠶桑和養馬頗受重視;馬的閹割,染料的藍和園藝作物的蕓、桃、杏等的栽培,均為首次見於記載。

《夏小正》出現的時間非常早,《禮記•禮運》載,“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

鄭玄箋:“得夏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有《小正》。”《史記•夏本紀》也說,“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可見,《夏小正》在春秋時代以前已經出現。

《夏小正》中所用的月份是“夏歷”的月份,它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對每個月的天象物候、民事、農事、氣象等有關方面的內容,用極簡練的文字進行記載和描述。其中記載的星象位置,經現代有關專傢證明是從夏代到商代時期的現象。這為我國研究古代天象及氣候物候變化規律提供瞭十分珍貴的資料,後人將《夏小正》一書的四百餘字稱為經文。

因為《夏小正》中所記載的歷法是與農業生產的季節變化密切相關的,為農民安排各個季節的農事提供瞭重要依據,所以人們就把夏歷也叫做“農歷”(俗稱陰歷),現在我們每年過的春節,就是夏歷年的第一天。

《夏小正》一書中所記載的一些物候現象,如雁北鄉、獺祭魚、鷹如鷙、寒蟬鳴等,現在還在廣泛使用之中。別看這本書的文字不多,它卻凝聚瞭先人對於大自然的感情以及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觀點及方法,是古人留給我們這個世界極其寶貴的資料。

《夏小正》是夏朝的文獻嗎?

《夏小正》是什麼時候的文獻還沒有定論。

有人認為它是西漢時代所編寫的,因為《夏小正》最初出現在西漢戴德編纂的《大戴禮記》中。《隋書。經籍志》就把《夏小正》定為“戴德撰”。這當然是不足信的。《大戴禮記》一書固然收入瞭西漢時人的一些著作,如《禮察》篇說:“秦王……怨毒盈世,……子孫誅絕。”這樣大罵秦朝的話,隻有西漢人才能寫得出來。但在西漢,經過秦“焚書”之後,一些埋藏的古籍正在陸續發現,《大戴禮記》也必然搜集瞭一些較古的文獻。

《夏小正》采用夏代的歷法記事,《今本竹書紀年》中又有夏禹元年“頒夏時於邦國”一語,歷來不少人就認為,它是夏王朝的職官所紀,是夏代的文獻。但是根據考古學的材料,夏代從時間上推算相當於龍山文化和二裡頭文化,這些文化遺址所出土的陶器上僅有很簡單的符號字。說夏代己能用文字對天文、氣象、物候作如此系統的記錄,實難令人相信。

《古本竹書紀年》稱夏禹“居陽城”,陽城在今河南西部的登封縣內。近年來考古學傢也認為,夏王朝的活動地區在河南的西部和山西的西南部。有人據此主張,《夏小正》是西周、春秋時代居於原來夏代領域、沿用夏代歷法者所作,它很可能是晉國的文獻。《左傳》記晉國史實多用夏歷,便是明證。但《夏小正》中所記的事物都在淮海地區,如說“雀入於海為蛤”,“玄雉入於淮為蜃”。他們如果看不見淮河和海,是不會如此記載的。再如,正月經文中記有梅、杏、桃等開花,這在黃河流域的晉國也是不可能的。二月的經文裡還有“剝”一條,這個“”就是如今的揚子鱷,它居住在長江中下遊,晉國也不會有這種東西。

夏朝滅亡後,夏王的子孫被封在杞國(今河南省杞縣)。《禮記。禮運篇》載,孔子曾經想考察夏代的政治情況,因而到杞國去,但夏代的文獻已大多散夫,他隻是“得夏時”罷瞭。這裡所謂的“夏時”,大概就是《夏小正》一書。司馬遷在寫《史記。夏本紀》時又說:“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根據以上資料,有人認為《夏小正》是杞國職官所記,而經過孔子審定的。杞國的歷史很長,它曾經是殷王朝的諸侯國,後來又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它的國土原在淮海地區,到春秋魯僖公時期,杞國受到淮夷的侵犯而內遷瞭。如果《夏小正》是杞國的文獻,那末它一定是在內遷之前早就寫成。

而且,《夏小正》文句簡奧,大多數是二字、三字或四字就成一完整句子;還有《夏小正》經文中用的一些假借字,春秋以後很少用瞭。由此推定,它的成書年代必在春秋早期以前。

有的天文學傢根據星象移動的規律,測出《夏小正》所言的天體現象,恰和周初即公元前一千年的觀象相合。於是認為,這本書的編纂當在西周初年。有人推測,商代後期才有大量的甲骨文出現;《尚書。多士》篇說:“唯殷先人有冊有典。”那末這本書的撰寫可能在商代後期或商末周初,是當時居住在淮海地區、沿用夏代歷法的杞國人整理記錄而成。《夏小正》經文中有兩處出現“王”字,一說“王始裘”,二說“王狩”。有人指出,在西周銅器散氏盤銘文中,“矢”作為宗周王畿附近的一個小國,它已公然稱“王”,遠在淮海地區的杞國,當然更能稱王瞭。

不過,《夏小正》的歷法十分簡單,它隻是把一年分成12個月,沒有置閏月的方法,更沒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它所記載的自然界現象,以動植物的變化最多,可見這是一種較原始的觀象授時的歷書;它所記的生產活動,也隻有農業、畜牧、漁獵、采集,而沒有提到“百工”之事,手工業生產在當時還很不發達;許多跡象表明,它很可能是夏朝流傳下來的關於生產活動的世代經驗的積累。況且,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夏桀後來“出奔南巢氏”,有人認為就在今安徽巢縣一帶。夏朝末年的統治中心,應該也在淮海地區。

究竟《夏小正》是什麼時代的作品,這需從歷史學、文字學、地理學、考古學、天文學等各個方面作綜合考察,方能得出較可靠的結論。

什麼叫歷書

“歷書”是按一定歷法排列年、月、日、節氣並提供有關數據的書。它反映瞭自然界的時間更替和氣象變化的客觀規律,對農業生產和人民日常生活有重要指導意義,在廣大百姓中得到廣泛應用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瞭。

歷書,古時稱“通書”或“時憲書”。封建王朝時代,由於它是由皇帝頒佈的,所以又稱“皇書”。

我國遠在古代就設有專掌觀察天象、推算歷法的官職。秦漢有太史令,唐代設太史局,宋元有司天監,明清改名為欽天監。明代二年至七年(1629年——1634年)在徐光啟等統領下的“歷局”組聘專業人士編纂瞭《崇禎歷書》。清初,傳教士又將《崇禎歷書》略作整理進呈給清帝,改書名為《西洋歷法新書》,在其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它一直成為當時天文學傢學習和研究西方天文學的主要著作,對我國天文學發展影響很大。

我國最早的歷書是裝裱成軸,用毛筆書寫,大約到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已有木板刻印的歷書出現瞭。歷書發展演變至今,遠不能與昔日的歷書相提並論,它以完全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就其種類而言,就有年歷、月歷、日歷、農歷、懷歷、臺歷、掛歷、萬年歷等多種;隨著社會信息、科技文化不斷進步,其內容更是無所不涉,豐富多彩;設計形式不僅多樣化,且更富有文化藝術氣息,帶有名人書法、詩畫的歷書、年歷品種,往往就是一件收藏品,因此時下重視收藏各類歷書、年歷的人愈來愈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