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都知道婦女節是3月8日。在我國古代,也有婦女節,並且還不止一個。我國的婦女節古已有之,而且一年有三次。
其一是農歷五月初五,即“端午”節,也稱女兒節。這一天,傢傢戶戶都要給女孩的頭上簪以石榴花,有些人傢還用花紅綾線結成櫻桃、桑椹、角黍、葫蘆等形狀,以線共穿,佩帶在女孩身上。明代餘有丁在《帝京午目歌》中寫道:“都人重五女兒節,灑瀟角黍榴花展。”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婦女節。青年女子在這一天梳妝打扮,頭插石榴花。已經出嫁的閨女要回娘傢探望,母女團聚,重溫舊情,重敘舊話。寧波餘有丁有詩雲:“都人重午女兒節,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鎖當胸符當髻,衫裙簪朵盈盈新。”明代沈榜《宛署雜記》雲:“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其二是農歷七月七這天,我國民間叫它“乞巧節”或“女兒節”。據《荊楚歲時記》載:“是夕,各傢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榆石針,陳果瓜於庭院中以乞巧。”在一些地方縣志中也有“七月七夕為女節”的記載。相傳織女心靈手巧,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都要擺香案、設瓜果、穿針引線向她乞求靈巧。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瞭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其三是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也是重陽節。我國民間有登高和食花糕的風俗,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有“父母傢必迎女來食花糕……亦曰女兒節”的記載。
農歷九月初九這天,接出嫁的女兒回娘傢吃花糕。花糕,面粉做的餅子,上面撒滿瞭紅棗和板栗的碎屑,星星點點,好看又好吃。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父母傢必迎女歸寧,食花糕。”《大興縣志》:“九月九日,父母傢迎女歸寧,亦曰女兒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