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民俗:農祀禮儀再現節氣源文化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進行觀測、探索、總結的結果,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傢萬戶的衣食住行,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在二十四個節氣背後,蘊含著鮮明的傳統習俗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上黨大地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民風民俗,有著鮮明的農耕文化特點和原始農本思想。
與天對話:上黨儺戲中的節氣讖語
1985年10月,長治市潞城縣南舍村發現瞭當地堪輿世傢保存的明萬歷二年手抄本《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抄本記錄有劇目共50個。其中包括許多唐俗樂、宋大曲。這一發現可謂是驚雷一聲現遺響,國內的戲劇和民俗專傢雲集上黨,終於在研究之後為世人揭開瞭祭祀表演的神秘面紗。《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所蘊含的天文、神話、宗教、禮樂以及民俗、戲曲、歌舞等方方面面的內容,但儺戲的主要職能還是迎神賽社,《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的內容確實是唐以後融合瞭宮儺的民間儺舞,由此可見,上黨儺舞在唐之前就有相當長時間的傳承。
儺文化是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為瞭祭祀農神而創造的原始文化,和四季八節關系密切。如仲春之月,“擇元日,命民社”。驚蟄時,“先雷三日,奮術鐸以令兆民。”都是節氣時在農事習俗基礎上形成的禮儀祀典。南朝粱宗懍《歲時記》也有:“春分日民井種,戒太草於屋上。有鳥如鳥,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八田,以為候”的記載。
長治農耕歷史悠久,農事習俗豐富多彩,部分重要的農事習俗在長期沿襲過程中,逐漸形成固定節日和農事習俗,因此,上黨儺戲不但突出瞭信仰、巫術、生產、禁忌等內容,往往還和節氣、儀禮、飲食等雜糅交融。除瞭祭土谷神外、城隍、菩薩、龍母等儀式外,在上黨儺戲表演中占據著突出地位的是禳災祈谷的農祀活動。
此外,全世界的學者都發現並認同一個規律,世界上的文明古國都處於北緯30度左右,大都是以農為國本。長治正處於這個緯度上,因此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而“儺文化”正是農耕時代的意識形態,隻能依附農耕文化才能生存。
鄉土農經:農田裡跟著太陽走一年
對農業社會的先民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因此對二十四節氣十分重視。為瞭便於記憶,智慧的勞動人民還把有關節氣的內容加工總結、凝練壓韻,形成民諺民謠用以指導農業生產和生活。這些民諺民謠形式多樣,活潑生動,意象鮮明。在長治諸如“過瞭驚蟄節,春耕不停歇”、“驚蟄一犁土,春分地如篩”、“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等農時諺語幾乎人人耳熟能詳。
上黨地區由於早期農業發達,處於農耕文明核心半徑之內,對二十四節氣有著比民諺更高級的形式——鄉土民謠。如一首五言節氣歌,將每個節氣中的典型物候與景色以及農業生產、民風民俗編在一起,通過陽氣轉、烏鴉叫、滴水幹、冰封河等外在景物描繪出鮮明的季節變化,通過種粟、種大田、動刀鐮提醒農民到季節該進行的農事活動,並且伴以簡單的聲調,是農人在農田上吟詠的信天遊,是飄蕩在地頭的無韻詩經——“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幹。清明忙下種,谷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麥漿滿。芒種大傢忙,夏至不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瞭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大雪交冬月,冬至數九天。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詩經·蒹葭》中也有節氣的詠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但與上面的節氣歌相比,卻少瞭一份實用,少瞭一份曠達。二十四節氣雖然歸在農歷,卻是太陽歷,農人因此把二十四節歌謠唱一遍,忙碌之中已然是跟著太陽走瞭一年,辛苦勞作的日子,歌聲跟隨太陽相隨,也算一種趣味。 12
下一篇:春分的諺語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