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石門龍母節
龍母,是珠江流域影響最大最重要的人文始祖之一。經考證,她是地道的壯族先民。她的傢鄉上林縣塘紅鄉石門村,至今仍以古老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壯傢祖娘。
三月初三凌晨,當地神職人員秘密到塘紅鄉神龍廟迎接龍母。
塘紅鄉的壯語含義即“大蛇的故鄉”。這裡的石門村前有口深潭,水邊有座神龍廟,相傳是龍母收養禿尾蛇特掘的地方。龍母去世後,蛇化龍而去,它牢記母親的教誨,為百姓行雲佈雨,廣施恩澤。後來,為瞭紀念龍母的博愛和龍子的仁孝,壯族百姓形成瞭三月三拜龍母的傳統習俗。
三月初三上午,人們先自發聚集到仙巖山上,進行龍母祭祀典禮,然後舉辦各種民俗活動來歡度節日。
仙巖山上建有龍母聖殿,相傳為龍母懸棺所在地。懸棺是南方民族古老的喪葬方式。古時候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舉行懸棺葬。祭祀典禮由村裡的師公隊主持進行。他們誦唱著古老的經詩,請求風、雨、雷、電各路神靈降臨,和龍母一起接受鄉民的朝拜,保佑風調雨順,人畜安康。
壯族對龍母的信仰,與崇拜水神有關。龍母節為早春三月,這一時期常細雨蒙蒙,在人們的內心中印證瞭龍子懷念龍母的傳說。因此,通過祭拜龍而祈求降雨,無疑說明瞭壯族文明在步入農耕時期的心理特征。
為瞭求得保佑,祭祀龍母多借助於師公的宗教活動進行。上林師公歷史悠久,從唐朝時已有發展,是中原道教和壯族民間宗教的結合體。師公隊服裝齊全,道具豐富。從師公祭祀儀式演化而來的師公舞,套路保存較好,流傳下來的舞種有 300多個,是壯族地區保存最多的地方。大多數的師公舞都有動作起伏大,節奏強的共同特征,被老百姓戲稱為“壯族迪斯科”。
龍母節期間,到仙巖山朝拜的老百姓有 2000多人。人們用虔誠的朝拜,表達對龍母精神的認可。祭品中,必備的是五色糯米飯,分別用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藤草進行染色。這五種顏色代表著禿尾龍身上的五色花斑,寓意著對祖先養育之恩的感激。
三月初三下午,石門村龍母廣場還舉行各種民間歌舞和競技活動。由各村社自編自導的原生態歌舞最受歡迎,其內容大多來源於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並且和龍母文化有關。別開生面的師公舞是每年的保留節目,展示瞭神靈與百姓共度節日的喜悅。
此外,一些本鄉本土的年輕人也到舞臺上展現瞭自己的風采,他們熱情洋溢的時尚歌舞,為古老的節日註入瞭新的活力。
節日期間,鄉民也會自發地開展一些別開生面的競技活動。其中,鬥雞就很受歡迎。據說,誰傢的公雞鬥贏瞭,誰傢的孩子將來考試就能獨占鰲頭。因為公雞頭上有一頂代表勝利的紅冠。
來參加節慶活動的,不光有壯族百姓,還有附近瑤族村寨的同胞們。上林為壯族、瑤族、漢族雜居地。這裡自古民風淳樸,壯族、瑤族、漢族相處融洽。與外縣一些壯族、瑤族不通婚的地區相比,這裡的瑤族同胞都會說壯語,常和壯族村落共同分享節日。這種淳厚樸實的民風與龍母美德的傳揚是有一定關聯的。2011年的龍母節上,瑤族同胞演出的本民族舞蹈《猴鼓戀粥筒》,歌頌瞭人與動物的和諧共處,這一點和龍母護蛇的精神可謂一脈相傳。
山歌大賽是節日必不可少的內容。每年比賽都吸引不少馬山、武鳴、忻城等地的歌手來大顯身手。上林的壯語山歌唱腔式樣多,變化無窮,是山歌調式最多最豐富的區域。其中,被譽為音樂活化石的壯族三聲部民歌,目前隻有上林、馬山等地仍有演唱,多次受邀到國外演出,於 2008年進入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三月的蒙蒙細雨中,山歌不斷,鼓樂不息,古老的石門村處處洋溢著和諧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