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福建光澤人民“量橋”風俗
每年的七夕節,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的人們都會去廊橋上“量橋”,這一風俗後來加入瞭茶燈舞、三角戲演出和擂茶會等內容,逐漸形成瞭一種廟會形式而代代流傳下來。“量橋”是走廊橋和過廊橋的意思,寓意用虔誠的心祈求平安。
廊橋,在當地又叫篷橋、涼橋、棚橋、厝橋等,上有屋瓦,遮風擋雨,適應舉辦各種活動。橋中間設有神龕,供奉著不同的神靈菩薩。光澤歷代建有不少廊橋,至今保留下來的有10餘座。當地民間有這樣的說法:人的一生要過三橋——父母橋、夫妻橋、子孫橋,即保佑父母安康、夫妻恩愛、子孫滿堂。因此,從古至今光澤民間信眾“量橋”有三座特定的橋,一是父母橋,原來是指司前村的廊橋,這座橋在上世紀90年代被洪水沖倒,後改在鄰近邵武重新修建;二是夫妻橋,即油溪村的廊橋;三是子孫橋即大洋坪村的廊橋。
每年七夕,這3座橋就會非常熱鬧,一早就有人打掃、燒香,四方信眾呼親喚友、成群結隊、身背香燭香紙等祭物趕往這3座橋。
一般是在初六晚上到附近廟裡或橋上念經等待,初七開始“量橋”。一個人一般一年“量”一座橋,連續3年完成,也可以間隔年度不限。次序一般是先父母橋、後夫妻橋、再子孫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願望決定先走哪座橋。走完瞭這3座橋,就可以走其他的廊橋。所以在光澤除這三橋外,其他有廊橋的地方七夕時也很熱鬧。
“量橋”風俗有一套嚴格的程序,據光澤縣鸞鳳鄉油溪村年年主持夫妻橋“量橋”的“橋首”傅慶輝老人介紹,民間信眾把“量橋”看得很重,一般有專人負責司儀。橋上的佈置也很隆重,不僅要張燈結彩,神龕前還要擺滿供品。當天要有三四個信眾先舉香過橋數遍,以清橋上的穢氣。量橋的帶頭人需事先選定,鐘鼓敲響後鞭炮響起,便正式開始“量橋”。
上橋時帶頭人燒過頭香、尾香後先走,接著每個人都是穿經服、頭戴紅花、手捻佛珠紅繩跟在後邊,每走一步就接近一步平安,每到一根柱子前都要轉身與後面的人對拜一下,一直到橋尾,所有參加“量橋”的人圍成圈共誦平安經,表示今天有幸在一起“結緣”。量橋原來除信眾外,一般人不能參加,後來發展到所有人都可以參加,大傢一起祈願幸運和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