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時期,楚國屈原在詩中就有詠重陽之句。唐朝把重陽節正式定為節日。
九月初九是兩九相重,故稱“重九”。《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系兩陽相重,故稱“重陽”,也叫“重九”。故又稱“重陽節”。現在定為老人節、敬老日。南日島人民把它叫做“九重陽”。島上有自己獨特的習俗:掃墓祭祖、吃重陽糕、“送順風”、“補重陽”、放風箏和放孔明燈。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是登高望遠的最佳時節。古人有重九登高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唐代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南日島人民雖然沒有登高之俗,但是石盤村村民在這個節日上山去祖墳掃墓。因為清明節南日島多雨,去野外掃墓多有不便,南日島民間有句諺語:“三月小清明,重陽大清明。”九月九日清早,石盤村全村人出動,全傢人帶著農具,到祖先的墳塋掃墓,並帶著番薯、芋、花生果、紅柿、柚子、甘蔗、重陽糕祭祖。祭祖後,把這些祭品全傢人一起分享,還要分贈親友,據說吃瞭祭品可以辟邪。
重陽節這天,南日島的老人必吃重陽糕。據說,吃重陽糕的習俗相傳在唐代武則天就開始瞭。她在重陽節這天命宮女采集百花和米搗碎制成花糕,賞賜大臣,以後就在民間普遍流傳開來。
清初莆田詩人宋祖謙《閩酒曲》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南日島人民世世代代以出海捕魚為生,好幾天才回傢一趟。為瞭漁民攜帶方便,聰明的傢庭主婦把莆田的九重粿改制為重陽糕。將優質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幹,磨成粉,加紅糖、芝麻、花生(炒好、去皮、碾碎),攪拌均勻,接著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食用白紙,然後舀入米粉,約10厘米厚,抹平,壓實,用刀切成菱角,蒸若幹時即熟出籠。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因為“高”與“糕”諧音,所以這一天島上老人都要吃重陽糕,意味著“年久壽高”,祝福老人高壽。
南日島四面環海,重陽節有自己獨特的民俗——“送順風”。南日島人民以海上捕魚和海上貿易為生。捕魚和海上貿易一直是南日島經濟的重要命脈。在親人們將要出海之時,親朋好友都會備公雞、線面、名貴中藥材和傢鄉土特產,上門饋贈或設宴餞行、敘別,祝他們一路平安,俗稱“送順風”。受禮者則敬以“甜果四湯”(柿餅、桂圓、蓮子、紅棗)答謝“送順風”。
因為舊時,南日島的帆船全靠風力。從宋代起,南日島便有“祈風”之俗。南日島九月東北季風起,俗稱“九月展秋風。”出海捕魚和海上貿易的帆船便紛紛揚帆啟航。這一去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南日島有句俗話:“騎馬行船三分命。”孤帆出海兇多吉少。於是親人們便會在帆船出發之際,登上南日島的東南岸的九重山望遠,目送帆船漸漸遠去,以寄悲離之情。
南日島人民還習慣在重陽日進補,稱為“補重陽”。民間多以傢禽肉燉當歸、川芎、黨參等中藥吃,也吃其它食物進補。他們以為重陽日無論吃什麼食物都能達到進補的效果:吃豬腳補腳,吃豬肝補肝,吃柚子補腦,吃面條補腸,吃香蕉補腰,吃甘蔗補四肢,吃紅柿補心血,吃花生補手指,吃番薯、芋頭補筋骨等等。所以有錢人吃肉補,沒錢的人吃番薯、芋頭同樣進補。
南日島的東南海邊有一個講閩南話的小漁村,叫浮葉村,是從惠安遷徙過來的。至今還保存著閩南的重陽節習俗——放風箏和放孔明燈。
浮葉村至今流傳著一首重陽節民謠:“菊酒茱萸典不傳,重陽隻樂眼前天,番薯芋柿力子果,吃罷芝山看紙鳶。”可見浮葉村的漁民在重陽節對插茱萸、喝菊花酒並不太在意,倒是要吃地瓜、芋頭、紅柿、板栗。吃飽後,大人和孩子登上山頂放風箏。南日島的氣候自九月開始就刮起瞭號稱“九降”的秋風,吹的是無雨的北風,此時最適宜放風箏。當地有放風箏可以躲避災殃之傳說。在放風箏時,故意將線弄斷,任其飄落在浩瀚無垠的大海中。據說這樣可以讓災禍遠離自己。除瞭白天放風箏,晚上還要放“孔明燈”。一盞盞明亮的紙制“孔明燈”在湛藍的秋夜,扶搖而上青天,愈飄愈高、愈飄愈遠,仿佛把人們心中的美好憧憬都帶上藍天,帶給瞭星星,帶給瞭月亮。
由於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南日島漁民世世代代以海為生,全靠媽祖的福佑。大多數島上漁民會自駕船到湄洲媽祖廟祭拜。如果遇到那天是大風大浪,無法行船,漁民就到港南村鏡仔的媽祖宮祭祀,求得媽祖的保佑,出海平平安安。如今,在桑梓賢達劉國棟的帶領下,耗資460萬元,在南日島尖山東麓,歷時2年建成宮名為“天後行宮”,方便漁民出海祈求平安。
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給重陽節賦予瞭懷鄉思親、尊老敬老新的涵義。因而也給重陽節增添瞭新的活力和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