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文史

雲南各地過年習俗

雲南氣候獨特,方言不同,飲食豐富,過年過節的風俗也有自己的特色。今天就和大傢一起來聊聊雲南人是怎麼過年的。

老昆明年俗

這些年來,每到過春節時,人們都不由地感嘆“年味”淡瞭。究竟什麼是年味?也許就像作傢馮驥才說的——人情味才是最深的年味。“年味”究竟跑到哪兒瞭呢?

過“小年三十” 小年過完過大年年味漸漸濃

昆明人有兩個“三十晚上”, “大三十晚上”就是除夕,而這“小三十晚上”就是北方稱作的辭灶,又叫做“送灶君”、“南糖節”,一般人喊做“過小三十晚上”,時間是農歷臘月二十三的晚上。送的對象是灶君,像供在廚房灶頭,像上書“東廚司命定福府君”,每天飯前都要敬三柱香。

貼唐詩 沿街讀來妙趣橫生

汪曾祺先生曾用清新的筆調描寫他在昆明過春節的親身經歷:昆明較小的店鋪的門面大都是這樣,下半截是磚墻,上半截是一排四至八扇木板,早起開門卸下木板,收市後上上。過年不卸板,板外貼萬年紅紙,上寫唐詩各一首,此風別處未見。初一上街閑逛,沿街讀唐詩,亦有趣。

打醋炭 驅除晦氣吉祥如意

“打醋炭”也是老昆明一個頗具特色的年俗。除夕之夜,在火盆裡裝著燒紅的炭和松針,然後往火盆裡灑醋,用醋蒸汽來“清潔”空氣,然後關門,把火盆拿出大門倒掉,寓意著一年的晦氣被徹底驅除出傢門,這就是昆明獨有的“打醋炭”年俗。打醋炭據說源於陜西,明朝時期傳入昆明,打醋炭不僅僅是一種年俗,哪怕放在今日也是一種十分科學的空氣消毒法。

年三十鋪松毛 買水仙花 一室清香

鋪松毛是昆明特有的年俗,據說源於彝族兄弟對松樹的崇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昆明物質相對匱乏的背景下,過年過節較難找到人多使用的桌椅板凳,地上鋪滿青松毛,全傢便可席地而坐,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此外,按照習俗,從大年三十開始,傢裡是不能掃地或是倒垃圾的,因為怕把“運氣”掃走瞭,所以鋪上松毛還有“藏住財運”的作用。

而水仙花則是裝飾應景之用,因為水仙花每年隻有在過年期間這一次開花,而且花開芳香四溢、姿態迷人,所以受到瞭很多傢庭的喜愛。以前在景星花鳥市場就有很多售賣水仙花的,許多大媽們為討吉利,還專門要挑選有6個或8個花苞的。

年三十吃長菜 清清白白長長久久

長菜,是老昆明年飯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寓意長吃常有,長長久久。

老昆明人愛吃的長菜是將大年三十吃不完的菜煮一大鍋,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菜發酸瞭就加許多辣椒進去。長菜不能用刀切碎,要一根根完整的煮,如蒜苗、青菜等等,都要完整的煮。後來發展成為專門的年菜煲,裡面有豬骨頭、酥肉、蒜苗、青菜,自己喜歡吃的菜都可以放在裡面煮。

吃年夜飯前先祭祖

祭祖的菜肴必須有青菜、白菜、芹菜和魚,表示清賬、有餘。祭完祖後,孩子們給長輩行禮要壓歲錢。然後,放爆竹、貼門神和春聯。爆竹點燃後,響聲不能中斷,中斷瞭會斷瞭財氣,一旦發生這種中斷,必須立刻點響備用的另一串。

除夕貼門神 大鬼小鬼進不來

在抗日戰爭時期,雲南省政府下瞭個命令,門神改為嶽飛、戚繼光,表達雲南人民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決心。這個“官方意志”獲得瞭老百姓的一致擁護,政府也印瞭大量門神圖發放,一時間,老昆明的傢傢大門上都是這兩位民族英雄威風凜凜的形象。

“翻梢”守歲 來年翻身時來運轉

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生活的7年間,就經常見到春節期間在街邊“賭賽劈甘蔗的場景。”另一個與甘蔗有關的年俗是“翻梢”,翻梢是在年三十晚上用一顆甘蔗把門頂起來(有人傢會用到兩株甘蔗,代表好事成雙)。年初一時,把甘蔗的梢翻過來,意味著新一年“翻身”,

大年初一吃餌塊 小小餌塊寓意大

昆明人過年一定要吃炒餌,這碗餌塊非常講究。首先餌塊大多是自己做,用好米泡上四五個小時煮熟後,用“對”舂出來,舂餌塊的“對”很大,要用腳踩,舂後揉成圓圓的筒狀,晾幹後用松毛捂起來,不讓它幹裂。做餌塊很麻煩,所以常常是幾傢合在一起做,一次做很多份送親戚好友,一般是今年我傢做你傢就不用做,明年你傢做我傢就不做瞭。所以,小小一筒餌塊裡,包含瞭你敬我我敬你的人間情意。

過年的這碗餌塊是用老臘肉、醃冬菜、青豌豆、甜醬油一起炒,油漉漉香噴噴,既是下酒菜又是主食。

大年初二迎財神 來年財運滾滾來

大年初二是老昆明人迎接財神的日子,一早需買“發燭”——過去引火的木片、紙元寶,特別是昆明特有的“元寶鯉魚”供在財神面前,以圖一年財源廣進。

大年初五不串門 避開晦氣新一年順順當當

傳說這天最怕“破五”。這天忌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傢。另外還有婦女不能用針縫紉、不能打碎東西等諸多禁忌。過瞭初五這天,很多過年時的禁忌就打破瞭,故而稱此日為“破五”,可以掃地,過年關門的店鋪可以營業,婦女也可以用針縫紉瞭。

初七初九趕廟會 不做宅男宅女

每年初七,昆明西壩東嶽廟會舉行廟會,昆明人就到金汁河邊拜神燒香,其實也是郊遊。過年總不能天天都在城裡“宅”著吧?廟會上還支起秋千架供大傢玩耍,青年男女們也借機尋找意中人。

不過,更熱鬧的郊遊是正月初九的金殿廟會,傳說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這一天,不隻是在金殿所在地的鸚鵡山上舉行廟會,廟會的攤子還延伸出好幾裡地,有各種雜耍表演、打把勢、高蹺、耍獅子、對山歌、唱小調。舊時昆明人趕金殿廟會,都是自帶飲食在山上野餐,呼朋喚友,一片熱鬧。

大年初十賞燈會 昆明人也過夜生活

正月初十之後,每天晚上,在正義路一段,一到夜裡,燈火輝煌。燈會一直熱鬧到元宵節,老昆明人說“元宵”的意思就是“年過完銷假”瞭,這天老昆明人才會撤去過年期間的神臺及供品,晚上煮元宵吃。傳說,元宵的名字和雲南還有點關系,說的是民國袁世凱稱帝,覺得“元宵”這個名字對他不吉利,下令改稱為“湯圓”,但雲南人就不改,護國起義一槍把袁世凱打下馬來,應瞭“元宵”的音。

元宵要“偷青” 剩男剩女忙脫光

網絡版的偷菜遊戲竟存在於舊時的昆明,這就是偷青。“偷青”(“青”“情”同音),偷瞭“青”就不再是“剩女”、“剩男”。說的是沒有結婚的昆明男女要在元宵節這天晚上去別傢的田裡偷點菜回傢,之後便能夠“脫光”。民國年間,“偷青”變成瞭大規模哄搶昆明郊區菜農栽種的農作物的活動,惹出不少糾紛,政府不得不明令禁止。這都怪老昆明人玩得太嗨,以至於這個民俗毀在瞭昆明人自己手上。

封門 送走煩勞

過去的一些老昆明人傢還有封門習俗,即在大門外左右兩邊墻上貼印有招財童子騎龍馬的封門紙。封門後,任何人都不會再隨意出入瞭。然後又用同樣的方法封住院裡的水溝和井,當晚也不能再向溝中倒水,向井中打水。據稱,這是人們以此送走一年的煩勞,要在新舊交替之時,讓自己得到片刻的休息。

正月十六送百病 新一年身體安康

老昆明人“送百病”,就是由老人帶著全傢人找個十字路口焚香,老人問疾病送走瞭沒有,大傢答“送走瞭”,所有人再走另一條路回傢,不能原路返回。老昆明人說,在新的一年這樣做瞭後,所有曾經的疾病、災難,就這樣永遠不會回來瞭。萬象更新,周而復始,過年到此也就正式過完瞭。 12345678

泉州元宵節習俗

在泉州,元宵節素有“上元小年兜”之稱,是緊跟在初九拜天公之後的又一個節日高潮,為春節系列民俗活動畫上圓滿的句號。閩南人對元宵節的重視程度不亞於春節,十分隆重。除瞭成千上萬的人上街賞燈看戲外,還有諸多閩南特色民俗。閩南地區傢喻戶曉的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就是緣起於元宵之夜睇燈時的邂逅。

對於泉州人,元宵節恐怕是一年之中最熱鬧的節日瞭。鬧元宵的習俗直到今日還深植於人們的生活習慣中。隻有鬧過瞭元宵,吃瞭元宵丸,才算是完完整整地過瞭年。在許多傳統節日習俗逐漸消退的現今,泉州人的元宵夜,依然精彩異常——賞花燈,看大戲,踩街,遊燈,煙花,舉城同慶,共享歡樂。

元宵節的一大早,煮上一鍋早早地準備好瞭的元宵丸,全傢圍坐一起吃。元宵節吃元宵丸,取其圓形,寓有全傢人團圓、吉利、美滿之意。此食俗始於宋代。泉州的元宵丸聞名遐邇,其制法獨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搗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蔥白的熟豬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餡,沾濕後置於盛有幹糯米粉的盤中,反復數次滾轉而成,煮熟後食之香甜而不膩嘴。

泉州人還有元宵吃“嫩餅菜”的習慣。“嫩餅菜”是閩南話的直譯,它有點兒像春卷,吃的方法也有點兒像北京烤鴨。它的特點就是需要吃的人臨時在餐桌上“自助”包好後入口,大小以及包的料均由自己決定,吃的時候頗有趣味。嫩餅菜的最關鍵就是嫩餅皮。主料是胡蘿卜、豆莢、豆幹切成絲,加上米粉入鍋炒,煎幾個雞蛋切成絲,再煎上一盤泉州特色的“海蠣煎”,配上碾碎的花生末加糖,香菜和一種海苔,一盤盤擺上桌,就算準備好瞭。吃的時候,把嫩餅皮鋪開,撒上一層海苔,一點花生末糖,在中間夾一些胡蘿卜炒米粉,一些雞蛋絲,再來上一點“海蠣煎”,先把底折上去,在把兩邊也合上,一卷“嫩餅菜”就包好瞭。嫩餅菜準備起來比較費神,以前一般隻有在元宵節才會做,最近幾年生活條件好瞭,許多人在平時也會做一回嫩餅菜,請來親朋好友共享歡樂。

晚上是泉州元宵節的重頭戲,置身於元宵夜晚的泉州城,你會感覺到這是一個“舉城同慶”的夜晚。著名的泉州花燈在幾天前就準備就緒瞭,不僅在文廟等主要展示地,而且在中山街等街道走廊上都掛上瞭各式各樣的花燈。

泉州燈俗自唐初建城後即由中原傳入,及至南宋,燈燭之盛,已聞名全國。泉州的花燈有刻紙料絲燈、錫雕宮燈、彩紮燈等種類,它集繪畫、書法、刀刻、糊裱、彩紮、錫雕等於一身,以千姿百態的造型、紛繁奪目的色彩和五彩斑斕的燈光烘托傳統元宵佳節的熱鬧喜慶氣氛。明代時連杭州點燈,也要請泉州燈匠精制。新中國成立後,泉州花燈制作技術不斷革新,品種繁多,造型新穎,巧奪天工,為海內外所共賞。每逢元宵佳節,市區萬燈齊掛,長街一望如星宿,而開元寺、威遠樓等處更是燈光燦爛,人山人海。安溪縣龍涓山後村的尤燈十分別致,“龍頭”和“龍尾”由公眾合備,中間插進各傢各戶的燈籠,全村隻擎一條燈龍,燈龍越長,象證該村人丁越興旺。

另一樣將元宵節熱鬧氣氛的是“文藝踩街”,據說這是由最早的“迎神賽會”演變而來的。迎神賽會於元宵節當天或過後數日舉行。明代晉江人何喬遠的《閩書》說,其時“大賽神像,裝扮故事,盛飾珍寶,鐘鼓震鍧,一國若狂”。

解放後,泉州文化部門把迎神賽會中的化裝遊行,改造利用為“文藝踏街”。踩街時,部分主要道路戒嚴,踩街隊伍從總站出發,繞既定路線環城一周,一邊行進一邊表演各種文藝節目,其中最有泉州特色的是“火鼎公火鼎婆”等節目。每年到這個時候,到路兩旁都擠滿瞭人。

對於個人而言,這個晚上有一件頗富浪漫氣息的事情不能不做,那就是“遊燈”,即點上一盞燈籠,走街串巷。雖然現在有許多電子燈籠,但仍有不少年輕人和中年人更青睞傳統的紙燈籠,在閩南話中叫“嫩餅燈”,這種燈平時是折疊成扁平的,用時在中間的一塊小鐵片上固定住一盞小臘燭,點燃後緩緩提起,用一根棍子鉤住上面的鐵絲,就可以提著它到處走瞭,即使有風也不會將蠟燭吹滅。燈籠有紅、黃、綠、粉、橙等顏色,上面還繪有簡易的花草等圖案,點著時通過紙透出光來,蒙蒙朧朧搖曳著,霎是美麗,令人陶醉。而全城的人都點燃瞭燈籠,大花燈與小燈籠交相輝映,整個城市城瞭一個光明的城市,熱鬧的城市,絢爛的城市。

泉州元宵節的其它風俗還有聽南音、看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博餅、猜燈謎等。 123

壯族卜隆古歌節

“卜隆”(地方壯語系譯音)是盛大、興盛、深遠的意思,得名於樂業縣一帶的壯族對榕樹的崇拜。“卜隆”古歌是產生於明代、流行於桂西北壯族地區的一種民歌載體,具有400多年歷史。

壯族分為很多支系,而卜隆則是壯族的支系之一,在這個支系已傳承瞭400多年的古歌。卜隆古歌是桂西北部分壯族地區的一種民歌載體,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

據瞭解,樂業縣的壯族卜隆古歌主要流行於樂業縣新化鎮磨裡村、甘田鎮、同樂鎮以及鄰縣的凌雲加尤鎮、玉洪鄉、天峨縣的更新鄉、六排鄉和鳳山縣的更沙鄉、金牙鄉等壯族村寨。其特點是以山歌的形式進行敘述大自然的形成、人類的存在、生活生產勞作過程、談婚論嫁、倫理道德和思想觀念等。

為瞭使這一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更好的傳承,當地通過編撰卜隆古歌書籍、建立傳承基地、舉辦大型活動、文化進校園等形式讓更多人瞭解壯族卜隆、瞭解卜隆古歌。除此之外,當地還形成瞭一種“卜隆古歌要從娃娃抓起”的觀念,通過老一輩人傳唱,使年輕人愛上卜隆古歌。

唱山歌著盛裝,也是卜隆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重大節慶活動,卜隆人都喜歡穿著他們自己制作的土佈衣。尤其在卜隆節這一天,穿上靚麗的卜隆服飾更是必不可少。

藍天白雲,青山綠水,草長鶯飛,竹林叢叢,在這裡新化鎮磨裡村,上演瞭一場熱鬧非凡的首屆卜隆古歌活動。來自周邊凌雲加尤、玉洪,天峨更新、六排和鳳山更沙、金牙以及貴州省的望謨、羅甸等壯族村寨村民穿著不同的壯族服裝擠滿瞭活動現場,人山人海,盛為壯觀。村民們心懷喜悅,有說有笑,急切地等待著活動的開始,親身體會壯族遠古生活的習俗。

幾十臺的壯族卜隆土佈制作機映入人們的眼簾。壯族卜隆土佈制作展現瞭壯族卜隆的聰明和智慧。幾百年來,這一手工技藝一直在卜隆漫長的生產生活中生存,一直保留著原始的工具、原始材料以及原始的制作方法,是目前壯族卜隆保護和傳承得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著最高的生產性制作技藝價值。

最引人矚目就是壯族大迎親活動瞭。大迎親主要是反映壯族卜隆的心理觀念、審美觀點、價值取向以及人際交往的傳統觀念,也反映瞭壯族卜隆對婚姻的重視程度。大迎親習俗一般都不在雷雨季節舉辦裡面包含著禁忌習俗。大迎親習俗不分貧富貴賤,一旦有男婚女嫁要按這一傳統舉行,在大迎親隊伍裡主要由迎親隊和送親隊組成,人數多則1000人,少則200人,在大迎親隊伍裡,人們會看到最靚麗的服飾、英俊的小夥子、漂亮的姑娘們、精美的嫁妝以及喜慶的嗩吶曲融為一體的一道風景線。

壯族卜隆古歌是與生產生活密切相聯系的,特別是男婚女嫁的喜事大場合裡,它是壯族人民溝通感情、慶祝節日的古老歌謠。樂業壯族古歌發展至今,約有400年歷史。先以“說”出現,後發展為唱,並根據一些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及勞動人民的想象力、生產生活過程進行敘述,形成瞭一組特有的民歌。其形象典型、生動、感人,民族特色濃鬱,歷史悠久,形態原生,內涵豐富,具有文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教育學等多方面重要的學術價值,是壯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樂業壯族古歌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攀巖、獨竹漂、水上拔河等一系列活動也迎來瞭壯族村民們陣陣喝彩,進一步展示壯族村民在生活、勞作中的技能技巧,讓人們嘆為觀止。

改革開放後,隨著人們的生活、觀念發生瞭很大變化,壯族遠古的習俗也發生瞭很大變化,有的習俗已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裡。

大寒:一年最後一個節氣

二十四個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來瞭!既然是最後一個節氣,那就意味著這一年即將結束,過瞭大寒,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也素有“過瞭大寒,又是一年”的說法。

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為“大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大寒·天氣

雖然是“大寒”,但唱主角的不是“冷空氣”,也不是“寒潮”,而是“霧”。

大寒·習俗

由於大寒是我國最後的一個節氣,正值歲末,各地的人們開始忙著辭舊迎新,掃塵潔物,準備豐富多樣的年貨。大寒時節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等。總的來說,大寒節氣中充滿瞭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松的節氣。

不生火

本日大開窗戶,室內停止生火,多穿衣服,用自身的體能抵抗嚴寒,以增強體質。據說,這樣還能把蜷臥在屋內的蟲子凍死,來年春天居室便會格外潔凈。

哺太陽

冬季日光溫和可愛,沒有夏天猛烈,經常在太陽底下休息,非常有益。無力生火之人,往往待在有日光的地方,工作或者休息,俗稱哺太陽。

尾牙祭

尾牙源自於拜土地公作“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後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作“牙”,到瞭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一般情況下,尾牙祭祀多在十二月十六日的下午四五點開始祭拜。

作尾牙算是感謝土地公對信眾的農作收成與事業生意順利的庇佑,所以會比平常的作牙更加隆重,且各公司行號的老板會在公司、傢中或餐廳稿賞員工,作為慰勞員工一年來的辛勤;或是宴請親友聚餐,聯絡感情。

大寒·飲食

大寒時節,除瞭有傳統習俗之外,當然少不瞭傳統美食啦~

雞湯、蹄髈和羹食

在江蘇一帶民間有“一九一隻雞”的傳統食俗。雖然大寒節氣已是農歷四九前後,但南京人依然要喝雞湯。雞湯美味滋補很適宜在寒冬時享用。最具南京特色的要數醃菜頭、燉蹄膀,這是南京人獨有的吃法,小雪時醃的青菜此時已是鮮香可口;蹄膀有骨有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醃菜與蹄膀可謂葷素搭配,肉顯其香,菜顯其鮮,符合科學飲食要求,且便於傢庭制做。

臘月時,老南京還喜歡做羹食用,南京的羹則取南北風味之長,既不過於赫稠或清淡,又不過於咸鮮或甜淡。取材簡單,可繁可簡,可貴可賤,肉糜、豆腐、山藥、木耳、山芋、榨菜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熱騰騰的羹,配點香菜,撒點白胡椒粉,吃得全身熱氣騰騰。

消寒糕

老北京的習俗是吃“消寒糕”,即年糕。大寒這天,一傢人分吃年糕,既帶著吉祥味,也能驅散身上寒意,所以稱為“消寒糕”。吃年糕,還有“年高”之意,帶著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頭。

糯米飯

在大寒這一天,廣東人不僅穿得最多,而且也會吃一些暖胃的東西以禦寒,比如糯米飯。糯米飯是中國傳統主食之一,在南方中國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各種節日的主食,多為糯米做成的各種食品。有甑蒸加紅棗的糯米飯,染成五顏六色的花糯米飯。

蒸臘米

天津人會在臘月最寒冷之時,蒸臘米。所謂蒸臘米,就是在大寒時節,傢傢戶戶會拿出一些上等好米洗凈蒸透,之後鋪攤在蘆席上,等冷透後曬幹,裝進幹凈的瓷缸內儲存,即使放上幾十年也不會壞。夏天吃這種米可以免瀉痢;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者,用蒸臘米煮食。對脾胃有益。 12

立春日戴春雞、佩燕子習俗

在立春節給孩子戴春雞兒,是老輩子留下來的傳統。為什麼在立春這天戴春雞兒,而不戴其他小動物。據老輩人說,“雞”和“吉”同音,取個吉祥之意。

其次,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在立春這天開始戴,也象征孩子從小開始便“吉”星高照瞭。

再者,民俗上有雞能食五毒之說,給小孩子們佩戴春也有驅邪攮災之意。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過去農村貧窮,一到春天,就出現糧荒,斷炊的、出門討飯的並不鮮見,農人窮怕瞭,讓孩子在立春這天戴上春雞兒,期盼將來能過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從此不再遭受雞(饑)荒之苦。

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人們為討吉利用棉佈和棉花縫制成拇指大小的佈雞兒,一隻或幾隻縫在小孩的衣袖或帽子上,名為“春雞”,俗稱戴“春雞兒”的習俗。

春雞縫好後,要在“打春”的頭天晚上,綴在娃兒的棉襖袖子上。佩戴時要求男左女右,寓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表達瞭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戴春雞的時間一般從立春之日起延續好多天。在山東一些地區,春雞要在元宵節或者正月十六趕廟會時扔掉。由於漢族民間藝術中,祛除蜈蚣、蠍子、蟾蜍、蛇、馬蜂或者蚰蜒等“五毒”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題材,而雞又能降服這五毒,因此春雞便成瞭兒童的護身符,寄托著兒童不受任何毒蟲傷害的良好願望。這一點也與氣候、土壤、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因為正是立春之後,氣候轉暖,各種毒蟲出現,所以讓兒童戴春雞以祈避毒蟲。至於扔春雞象征扔掉疾病,猶如某些地區放風箏剪斷線放掉晦氣的習俗;人們相信,斷線的風箏可以把病災帶走,其寓意是一樣的。

一般來說,立春這一天,小孩子的身上帶的春雞越多,說明孩子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

佩戴時要求男左女右,寓意豐衣足食、茁壯成長、吉祥如意。

戴春雞是立春之日古老的風俗。每年立春日,人們用佈制作小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預示新春吉祥。未種牛痘的孩子,春雞嘴裡還要銜一串黃豆,以雞吃豆來寓意孩子不生天花、麻疹等疾病。還有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在河南項城,人們剪彩做春雞,大多戴在小孩的頭上或袖上。在山西靈石,立春日用絹做成小孩形狀,俗名春娃,戴在兒童身上。

戴春雞也是陜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

佩燕子是陜西一帶人民的風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縫制的“燕子”,這種風俗源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許多人傢,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簷下,修建燕子窩,隻要你能在房簷的墻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築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傢谷子,不吃你傢糜子,隻在你傢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傢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裡,讓燕子繁殖生息。

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瞭,他們戴在胸前,手舞足蹈、到處炫耀。

我國歷史上曾有過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立春這一天,人們都要穿上盛裝,抬著一頭紙糊的大耕牛載歌載舞地在街上遊行。遊行後,把紙糊的耕牛抬到縣衙的公堂上,由縣官執鞭,打牛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趕緊耕種。這就是“立春”又叫“打春”的由來。

提起打春,我就會想起這一天魯南一帶的孩子們左臂上部戴著的一對佈公雞,俗稱“迎春雞”,也叫“打春雞”。

打春雞是以棉花和紅、綠、黃等多種顏色的佈為原料,手工縫制而成。立春那天早上,孩子們大都會在左臂戴上一對鮮艷的佈公雞,奔走於大街小巷。據說這樣可以驅邪祛病。這一習俗在魯南一帶有上百年的歷史。

傳說,打春雞的出現緣於天花病毒的傳播。在預防天花的“接種疫苗法”沒有發明以前,小孩子多數要“出天花”。這是一種惡性傳染病,癥狀為高燒、昏迷,嚴重者甚至會喪生。那時候不僅缺醫少藥,而且醫療水平低下,多數人隻好用實際上無效的偏方治療,有的則幹脆聽天由命。以前,不知有多少聰明可愛的孩子被天花奪去瞭寶貴的生命。就算有天花患兒僥幸活下來,膿皰結痂,脫落後也會留下永久的“疤”,成為麻子,給他們帶來一生難言的酸楚。

過去,每年春季是天花的高發期,來勢猛、傳播快。因為醫療水平欠發達,科學知識又不普及,古時的老百姓都特別迷信,如果孩子因“出天花”而發高燒或者昏迷,就會被認為是鬼魂附體。傳說,萬般無奈之際,一位愛子如命的母親突發奇想,於打春前夜設計制作瞭一隻佈公雞,第二天縫在孩子的衣袖上,祈求能夠驅邪祛病,保佑孩子健康。

這種偶然出現的佈公雞被同樣愛子心切的母親們傳播開來,並增添瞭新的內容:佈公雞由最初的一隻變成瞭一對,其中一隻雞的嘴下還墜瞭一顆代表膿皰的黃豆,意為:雄壯的大公雞把膿皰全吃光;另一隻雞的嘴下則墜著一串小紅辣椒,意為:孩子的生命要像火紅的辣椒一樣茁壯。博大、深厚、細膩的母愛,就這樣深深地蘊含在佩戴打春雞的民俗中。

後來,英國內科專傢愛德華·詹納發明瞭“接種疫苗法”,使全世界的嬰幼兒遠離瞭天花病毒。天花病毒消除瞭,人們對打春雞也就不感興趣瞭。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以及生活內容的日益豐富,人們更無暇顧及那曾經給千萬人無限慰藉的打春雞瞭。然而,盡管佩戴打春雞的習俗似將隨風消逝,但是,它最初所蘊含的深深的母愛,我們絕不能忘記!

如今饑荒、染痘之苦已成為遙遠的記憶,縫春雞也隻能跟“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相聯系瞭,大傢把縫制春雞當作一件趣事來做,而我們這一代長大的人,這個立春的風俗一直在我們腦海裡,想想便覺得很親切。

春戴春雞兒習俗現狀:

如今,漢族兒童戴春雞的習俗已經不多見瞭,隻是在那些受現代文化影響小的偏遠(有時是貧困)的鄉村還多多少少地存在著。現代工業文明或農業生產壓力,占用瞭年輕母親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她們難得從母親那一輩繼承下來做春公雞之類的手工藝技巧。孩子們新年的新衣新帽也不再像他們的爸爸媽媽那一代人那樣是人工縫制的,而是機械化大工廠裡生產出來的。這種極少個性的童裝似乎與媽媽手工縫制的春公雞不相配,因而這種不倫不類的飾物也很少見瞭。

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的世界再也不像他們的爺爺奶奶小時候那麼單一瞭。他們接觸瞭越多的電視節目,有瞭越來越豐富多彩的大小玩具,他們極少知道農歷的節氣,也很少有人告訴他們立春和春雞跟他們的生活有什麼聯系。不過,在小時候戴過春雞的人的腦子裡,虎頭帽上戴著春雞跑到左鄰右舍到處玩耍的情景是永不褪色的記憶。

春雞的做法:

春雞兒其實做起來很簡單,手兒巧的十分鐘八分鐘做一隻,手兒拙的,半個鐘點也能拿得下。先把花佈料按所需的雞樣子剪好,用花兒線縫合時留下一個口兒,把爛佈頭或棉花或小米或小豆當作填充物塞進去,然後將口兒縫上。春雞兒的雛形便有瞭。

接下來,要用黑線給春雞兒縫出眼睛,再用一小撮兒五色彩線縫在春雞兒的屁股上,算作尾巴,一隻俊俏的春雞兒便栩栩如生,但手兒巧的媳婦還不滿足,還要用一丁點兒紅佈縫成一個小巧的紅辣椒,紅辣椒的頂端還要縫上一小塊剪成齒狀的綠佈。

最後用線把這個可愛的小紅辣椒吊在春雞兒的嘴巴下,晃晃悠悠的,煞是可愛。

這一切完畢後,要在“打春”的頭天晚上,縫在娃娃們的棉襖袖子挨肩膀兒的位置上。一般男娃的春雞兒縫在左邊的袖子上,女娃的春雞兒要縫在右邊的袖子上,使之符合“男左女右”的老傳統。有縫制兩隻春雞兒的也就不論娃兒的性別瞭,一個袖子上縫一隻,看起來更花哨一些,會把娃兒襯托得更加俊俏可愛。

去年本命年,手上戴瞭一根紅繩,現在立春過瞭不想再戴,要怎麼處理? 可以直接扔瞭嗎?

不需要燒掉,如果你不想存放著,也不想贈送給好友,隻需要掛樹上就可以瞭,掛的時候祈福一下,接下來就風調雨順瞭!

這跟紅繩是長壽索,你不願意保存可以,但是不能送給別人。你不用把它燒掉,找顆老樹把它掛上,或者上寺廟把它放到那裡的長青樹上即可。最簡單就是把它掛到住宅小區或者綠化帶的樹上就可以瞭。系時,一定要虔誠的求它保佑你幸福健康。

泉州元宵民俗:請替身

舊時泉郡元宵節有“請替身”之俗。

“替身”又稱“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紙人,其數目應與自傢人口數相同。

晚上“請替身”時,需擺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婦先焚香,斟酒。少頃,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觸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時口中念道:“吃肉緊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災。”

然後把“替身”送到戶外燒掉。人們認為這樣可在新的一年消災弭禍,前途光明。

每年的元宵節,漳州東山縣都會有一個特別的抹“替身”的習俗。

據悉,“替身” 是用紅紙剪成人的形狀,用白紙剪成人的腦袋,頭圓且光的是男人頭,頭上留有發髻形狀的是女人頭,分別貼在紅紙剪成的人體上,再畫上五官,據悉,在替身面部上也隻能用七筆畫出替身的臉部。

到瞭晚上,傢中女主婦手持紙“替身”,分別在傢中人身上前後左右擦擦抹抹,口中念念有詞“替身替人腳手輕,千事萬事你擔當”,然後主人往“替身”上吐一點唾沫,再把“替身”扔至街上路口讓行人踩踏,以祈全傢消災免難。

寧海元宵節習俗

大部分地區的元宵節都在正月十五這天,在寧海地區卻不是。

正月亦叫元月,十五之宵是月圓之夜,元宵就是元月月圓之宵,也是一年一度的首次月圓之夜,民俗中管它叫團圓節。

元宵節跟古代祭祀太乙神有關。太乙神就是天帝,主宰人間禍福,傳說他指揮著16條龍替八方行雲降雨。在農耕時代,雨水息息相關著作物命運,人們為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在新年元月裡首祭的就是太乙神。到瞭西漢武帝時,建《太初歷》,在歷法中正式規定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節日這天從朝廷到民間都要祭祀太乙神。

元宵節又叫上元節,跟道教有關。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教,叫天師道,後世給他封號為張天師。道教尊奉“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生辰正月十五,稱上元節;地官生辰七月十五,稱中元節;水官生辰十月十五,稱下元節。

天官最大,上元節又是傳統的元宵節,道教又宣揚天官好樂,人們為求得“天官賜福”,就在這既是元宵節又是上元節的節日裡大搞娛樂活動。元宵節大放花燈,迎神賽會,境廟上燈,演出百戲,因此元宵節又叫上燈節,直到二月初二上燈結束,叫落燈節。

元宵燈會當然是一大亮點。如走馬燈,它按照某一戲劇情節制成角色,在燈中旋轉,如同舞臺演出一般。最吸引人的是舞龍燈,龍是中華民族威嚴和祥瑞的象征,寧海最常見的龍燈是佈龍。佈龍由單節構成,至少要有3節,多到有29節的。

舞龍的歷史悠久,東漢張衡在他的《西京賦》裡就有過描述。最雄健的是舞獅,寧海叫打獅子,舞獅在三國時就有,舞獅必須跟武術表演結合,用大鑼大鼓配合,節奏感極強,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

元宵還是一個美食節,北方叫吃“浮圓子”,南方人叫“湯圓”,寧波湯圓更是名聞中外。它的原型來自“嫦娥奔月”神話,說嫦娥偷吃瞭不死藥,飛上瞭天,奔進瞭月宮,下不來瞭,她捎信給丈夫後羿,叫他在正月十五之夜月圓時,吃上糯米粉做的“元宵”,夫妻就可以在天上相會。於是,“元宵吃湯圓”就成瞭習俗。

在寧海,除瞭“元宵吃湯圓”之外,民俗有吃用粳米粉裹紅豆餡的“團子”,俚語是:冬至日吃圓,正月十四吃團。

天下元宵在十五,寧海正月十四鬧元宵。寧海古屬章安,章安就是臺州。傳說元朝末年,南方人民紛紛起來反抗元朝的殘酷統治,臺州地區約定在正月十四殺胡人。為瞭慶祝起義勝利,便把元宵節提前一天,定在正月十四。

十四之夜,傢傢戶戶上境廟高燒紅燭,禮拜境主爺爺(白鶴大帝趙炳),傢裡有紗燈的,點起紗燈,沒紗燈的,點起大燈籠,至少一對,掛在自傢堂前廊上,上燈應節。村裡或近村有龍燈會、獅子會組織的,更熱鬧瞭,挨傢挨戶打龍燈,打獅子。大村落還舉行盛大燈會。孩子也拖著傢制的毛兔燈之類湊熱鬧。

狂歡之後,每戶人傢都得做兩件事過節:燀址界與喝胡辣湯。

史載元朝滅瞭南宋後,把南方人民定名為“南人”,列為最低民族,實施殘酷的民族壓迫。為防止南人反抗,在南部地區編連設界管治,每五戶南人編為一個連,每個連與連之間立一塊址界牌,禁止互相往來。

元朝統治者意想不到,最先起來反抗“殺胡人”的竟是這些被貶入底層的“南人”。臺州地區是在正月十四殺胡人的,殺瞭胡人,人們便把封鎖他們的“址界牌”燒瞭。燀址界就是燒址界。在那時,燀址界是一場反壓迫壯舉,到後來漸漸地演化為人們祈求發傢致富的意願瞭。

泉州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傢族、苗 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掃墓:泉州民間約定俗成以清明節前、節後各10天為掃墓期。掃墓,泉州人稱為“巡風水”、“上墓”。清明節期間,在外子孫歸傢祭祖,一傢親屬扶老攜幼,隨帶果盒祭品,相偕上墳掃墓。到達墓地,大傢動手斬荊棘,除雜草,培墓土,開排水溝,填平窪坑,描紅墓碑,修整墓園停當,即陳上祭品,焚香點燭,獻紙錢,按輩分大小依次行禮致敬,表達對先人的悼念。

清明粿:清明節前數天,泉州城郊農傢大多忙於蒸制清明粿。清明粿有兩種:一種以糯米粉揉成薄粿皮,炒小麥磨粉調糖水做餡,名叫“麥餡粿”;另一種甘薯幹磨粉加糯米漿揉成粿皮,豌豆沙或綠豆沙加糖為餡,叫“豆餡粿”。兩種粿坯都搓成小皮球狀,抹上食用油,外用高粱葉包裹,蒸透即成。這種農傢應時食品,可用於清明節祭祖和掃墓供品,也可充做點心或饋贈親友的節日禮品。清明粿不必動鍋加熱,即可食用充饑,這也許是古代寒食的遺風吧。

嫩餅菜:清明節一大早,泉州傢傢戶戶忙於廚事,蒸炒炸燉,魚肉雞鴨,廳堂祖先供桌上擺滿豐盛的肴饌,其中大多備有嫩餅菜。嫩餅菜這種泉州特有的風味菜肴,它寓意包金包銀、招財進寶,對傢庭未來寄以美好的祝福。

泉州嫩餅菜類似春卷,但內涵比春卷來得豐富多彩。其餅皮稱之為嫩餅皮,一種是面粉加水揉韌,搟成直徑15—20厘米的圓形薄餅坯,放入烤爐烤制而成,名曰“潤餅”(近幾十年來少見瞭);另一種是將精面粉加水反復攪打成質韌的溫面團,抓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鍋上旋烙,拭成其薄如紙的餅皮,名曰“拭餅”。嫩餅菜的主料通常用胡蘿卜、冬筍、青豌豆、豆腐幹、包菜、球菜、豬肉、墨魚、煎雞蛋(切絲),蠔或蠔煎、蝦仁等,分盤上席,或重油炒成大雜燴;輔料有油爆米粉絲、油焙海苔、糖拌炒花生末、麻蓼、蔥白、蒜白、芫荽等佐食。食時以薄餅皮包裹餡料和輔料,卷成圓筒狀,雙手握著就食。節日全傢人圍席共餐,各自動手動口,別有一番情趣。

清明祭祀與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怯,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閩南僑鄉對於清明節十分重視,旅居海外僑胞,對傢鄉的清明,七月半和年兜(除夕)這三個重要節日必須匯寄傢費,以資備辦節日所需開支。在傢中備辦豐盛的五味筵碗孝敬廳中祖先神位、厝主和地基主等,而菜肴之中,必備有“潤餅菜”所需的各種配料。孝敬祖先於中午在自傢廳中進行,照例焚香點燭,燒金放炮,祭祀禮畢,撤去菜肴,一傢人共同進餐,而主要的食譜是“潤餅菜”,把各種菜肴一齊倒入鍋中拌和加熱,然後攤開薄餅,抹上辣醬及加入滸苔、花生末及菜肴,然後人手一卷,雙手捧起。細嚼慢咽,別有風味。

吃完“潤餅菜”,一傢人除老病及嬰孩外,都一齊參加掃墓,各傢各戶,都準備瞭果合、香、金紙、燭、鞭炮和一大疊五色紙錢,此外是朱漆紅顏料。原來所用朱漆,因原料難取,現均用紅色漆代用,同時帶瞭毛筆,一傢人浩浩蕩蕩,往墳地土進發。

到瞭墓地,先用鋤頭把墓地周圍雜草鋤凈,清理墓埕。於是一傢人分別動手,有人用紅筆把墓牌石上的祖宗名號描紅,有的焚香點燭,擺上果合,而小孩最喜歡在墓上獻紙錢。所謂紙錢,是用薄的色油光紙裁成寬約四寸,長約六寸的紙頁,然後用波紋狀的鋼鏨在中間鏨出三四行波紋狀的曲線,小孩一張張往墓上壓,五色斑斕的紙錢,使人遠遠看去宛如盛開的花朵,使平時荒涼的墳山,突然紅綠紛披,平添一片艷麗景象。

獻紙事畢,兒孫們便在祖先墓前跪拜行禮,既盡子孫孝道,也祈求祖先保庇今後平安如意。

僑鄉深滬清明節有哭墓之俗,婦女們衣著素潔,伏在墳頭邊哭邊訴,淒楚動人,甚至有一定的節奏及和諧的音調,是特色獨具的風俗。

獻紙、跪拜及哭墓諸事既畢,即燒金紙和燃放鞭炮,熱烈的鞭炮聲響徹整個墳山,掃墓的人群踏著暮色,一群群一陣陣回傢而來。

雖說清明節期間是十日前八日後,但一般都爭取在當日掃墓,即使在外地者也盡量趕回傢鄉來掃墓。閩南僑鄉之俗,當天敬奉祖先之後,便相率帶果合金香及紙錢,到墳山祭掃祖先墳墓,各地如此,大同小異,惟獨僑鄉深滬之掃墓儀俗,另具特色。

深滬為一半島,與永寧隔海相望,其墳山集中於東海之濱的高阜上,塚堆累累,不計其數,清明節日,各傢婦女,素雅打扮,攜帶供品及紙錢,到各自傢族的墳上,祭獻之後,便開聲而哭,她們嚶嚶泣訴,有如吟詩,頗似歌唱,鶯聲婉轉,表情真摯,哭調有高有低,有節有奏,既含悲傷之惰,又具歌唱之美,特別是年青少婦,量然哭的是翁姑或伯叔,但亦淒楚動人,富有音樂之美,故而每到此日,經常有附近鄉裡的好事青年,三五成群,特地相邀到深滬墳場,以觀深滬女哭墓之習俗以及諸多深滬女之風采。

深滬女之清明哭墓,亦僑鄉風俗之奇特者,而其源出何典,亦有考證價值。

青島人的過年習俗

“青島”原指小青島(也叫琴島),以島上“山巖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青島”之名的出現,就現在已發現的典籍文獻來看,最早有明確記載是在明代中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青島人文古跡和名人故居眾多,有秦始皇三次東臨、徐福東渡扶桑的啟航地瑯琊臺,西漢五百義士殉葬的田橫島,被譽為石刻瑰寶的天柱山魏碑,春秋戰國的齊長城遺址以及地質奇觀馬山石林等。康有為、聞一多、老舍、王統照等名人故居。

一、小年

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是小年,又叫“辭灶”,就是灶王爺上天“匯報”工作的日子,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拉開瞭過年的序幕。

按照青島的當地民俗,過瞭臘月22,出嫁的閨女就不能再進娘傢的門,包括外甥在內,所有的外姓人都要各自回傢忙年。

一般人傢,這時候要在正堂掛上“拄子”,“拄子”分兩種,一種叫做“文拄”,供得多是自傢先人,是一種紀念先祖的祭奠方式;另一種叫做“武拄”,供財神、供關老爺,求得是新年的吉祥如意招財進寶。掛上“拄子”就得擺上供臺,上鋪紅紙,必須要擺供碗供碟,一般是三碗三碟,碗裡有蔬菜、雞蛋和黃花魚,在所有的供碗當中,黃花魚是最重要的一個碗,必須要供於中間,大戶人傢也有“武供”,供得是豬頭、公雞和黃花魚;三碟相對要簡單一些,糖果、點心和和白面饅頭。因為小年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傢傢戶戶都會擺上“糖瓜”,讓灶王爺上天的時候給自己傢說幾句好話,求老天爺能夠保自傢來年的平安。

供臺上最重要的要屬燭臺和香爐,看似簡單卻很有講究,燭臺距離“拄子”的距離為三寸三,而香爐居中,與兩側的燭臺距離是四寸半,這也顯出青島地區老人的心細,三寸三的距離,是一個照明效果最好的距離,也是一個絕對安全距離,既沒有火災的隱患,又能保證照明效果,兩側的四寸半,剛好使香爐的煙被燭火所吃到,過去說的香火,指的就是這。這是必須要講究的,如果擺供不按照這個要求的話,據說是擺瞭白擺。

晚上一般的是象征性的吃一頓餃子,先上瞭供,也是三個碗,灶間,前院和正堂都要設臺,都是各擺三個碗,碗裡裝三個餃子。餃子盛碗裡以後,要燒紙,這是給灶王爺路上的“盤纏”,一個擺臺要燒三刀紙,總共九刀,所燒得紙裡要包上香,是金條的意思,就是向灶王爺行賄,灶王爺見這傢很心誠,上瞭天之後就不會亂說,會極力在老天爺面前說好話,以保佑一傢老小平安健康。

窮人傢也會在這個時候貼上對聯,有些還不上錢的交不上租的農民,就會提前在門上貼好對聯,意思是告訴債主,我現在已經過年瞭,過年就不能提債務的事,這也是一個規矩,一般的債主看到對聯之後就不再去逼債,等出瞭正月之後再說。

二、忙年

臘月24,各傢各戶開始忙年。忙年的“總指揮”一般是由婆婆來擔當。從這一天開始,全體娘們兒就要全力以赴,把所有的碗櫃灶具,比如蓋甸、鍋蓋、芊筐、笊籬、笸籮等全部要洗刷涼幹,晚上再加夜開始給孩子縫制新衣服,打好榷子準備納鞋。

臘月25,爺們開始整理院子,給牲口起圈,把庭院打掃幹凈,各種不用之物歸置到位;孩子們也閑不著,要把谷秸抱到院子裡拆捆、翻曬,隻有浸透瞭日光的古秸才能做“趕草”鋪地;女人開始泡發面引子準備做饅頭;做饅頭要趕雙日子,通常都是臘月26。女人和大一點的女孩子就要動手做饅頭;過年的饅頭不是隨便人就可以做的,寡婦不能做,隻能燒火;做的饅頭品類比較多,一般先做豆包和“棋溜”,“棋溜”是用地瓜幹煮熟瞭以後摻上面粉蒸出來的;然後還要做棗山、棗餑餑、魚花、刺蝟、盤蟲等;饅頭出鍋以後,還要再用紅顏色在中間點個紅點,圖個吉利。

臘月27,男人去趕年集,買回來茶肴,揭對子、買窗花、選門掛、請福字,臨瞭再去爆竹市買幾掛鞭,鞭不一定個頭大,但是要響,青島地區一般都鐘愛濰縣鞭——濰坊地區生產的一種鞭,個不大,卻個個很響很脆,200頭一掛,通常都是在年五更六掛或八掛接在一起。還有其它的煙花,像花子令、二起腳等。趕年集一般在上午10點左右結束,回到傢裡之後,都收拾利索瞭,就要開始準備殺豬宰羊。

習慣上說,臘月27的菜是最好的,吃血腸,喝肉湯,炒一鍋殺豬菜。一直忙到黑天。

臘月二十九,掃灰:屋裡就要全部掃一遍,這樣忙年就基本結束瞭。 123

青島端午節習俗

舊時青島的端午節民俗不僅豐富有趣,而且還具有膠東一帶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五月五,過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個荷包香馥馥。”這是一曲曾在舊時青島廣為流行的端午節歌謠,唱出瞭過端午節各項豐富有趣的民俗活動。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最遲在南北朝時期,農歷五月初五已經成為大江南北中國人共同的節日瞭。

舊時青島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結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絹把莊稼苗或草葉樹葉上的露珠采下來,用它擦眼擦臉,據說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少男少女還把拉的露水帶回傢,給老人擦臉擦胳臂,據說可一年不生瘡疤癩癤,這一風俗在膠東半島曾經盛行。

作傢丁寧在散文《端午》中這樣描寫道:“雞鳴頭幾聲,事先約好瞭的幾個好朋友,便在朦朧的晨曦中集合在街頭,手拉手兒,嘰嘰嘎嘎,嘻嘻哈哈,又說又笑,驚得各傢的狗一齊狂吠。每人拿一條羊肚子毛巾,直奔野外的河邊、山坡,找那些綠草長得最豐盛、最鮮亮的地方,把毛巾搭在草梢上,一手捏一個角兒……來回奔跑……一會兒,毛巾濕得透透的,鞋子、褲腳也濕得透透的,就算成功。這時,太陽還沒有露頭……”

人們拉露水回傢時,常常要采些艾蒿帶回傢,插在屋簷下、門窗上,因相傳插艾蒿可以驅蟲避邪。《膠澳志·民社志》轉錄舊縣志記載:端午節“門懸蒲艾,人簪艾葉,兒女系五色絲於臂,以辟邪。”這一端午習俗至今仍在青島民間沿襲。

端午節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即墨縣志》記載:“兒女系五色絲於臂以辟邪。”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紅、綠、黃、白、黑為吉祥色。這天傢長給兒童手脖、腳脖、手指上系五彩線;給女孩子發髻上插艾葉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樣裝著藥材的香荷包等。這既可以驅邪,又是很吉祥的裝飾品。

清代《即墨縣志》記載:“端午食角黍、泛雄黃酒飲之。”舊時青島民諺:“吃瞭端午粽,就把棉襖扔。”角黍即粽子,舊時青島人多吃用大黃米加大紅棗包的粽子。每年一到臨近端午節時,城鄉集市上便有瞭賣蘆葦葉和波羅葉的商販。端午節前包粽子是一項很有意思的節令活動,一傢大小不論是會包粽子的還是不會包的,都圍在一起包粽子,說說笑笑特別開心。

另外,粽子鍋裡煮的雞蛋有一股淡淡的葦葉清香氣味,特別好吃。端午節親友鄰裡之間互相贈送粽子、雞蛋,是一項人情味很濃的社交活動。即墨人過端午還吃一種荷葉形的面食“荷葉”,端午節時還多喝雄黃酒,兒童不能喝酒則將酒點在耳孔裡,相傳此俗可以辟蟲蛇。

舊時青島端午節食品中還有一種叫作“粘占”的美食。端午節前後,人們將青麥穗上的麥粒煮熟,搓去外皮以後,再用石磨磨成長條形的“粘占”。“粘占”清香可口,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是端午節孝敬老人和哄孩子的美食。

端午節有哪些飲食習慣

1、吃粽子,端午節為紀念詩人屈原有吃粽子的習慣,現今粽子的種類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鮮肉粽、蛋黃粽、蜜棗粽、原味等等。這時,根據實際情況控制粽子的攝入量,不要因為貪美味而傷瞭身體。同時記得將粽子加熱後再吃,既安全衛生,又減輕消化負擔。

2、喝雄黃酒,俗話說“飲瞭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端午前後,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都已步入梅雨季節,天氣條件有利於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塗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於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後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

3、吃蛋,煮粽子的鍋裡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裡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裡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端午節禁忌

1、門上插艾草和菖蒲,過去插艾草。菖蒲是為瞭“避毒蟲”,現在應該是避煞氣,風水上講此為鄒吉避兇,最好是在下午3點前插好。端午節當天要遠離醫院、殯葬場所等地方,這些地方往往陰氣比較重,陰氣重的地方很容易生病,端午節日多為忌諱。傢中有病或者是災人,可以選擇在此日去放生,端午節放生的效果要比平常的日子明顯的多,如果有準備要去放生的朋友可以在當天實行。

2、吃五黃、五毒餅,除瞭吃粽子以外,吃五黃、五毒餅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俗,在浙江一帶,人們把黃色的食物,即黃魚、黃鱔、黃瓜、咸鴨蛋黃,雄黃酒,混在一起吃,認為可以利用端午節節氣的力量,抑制黴運,提升自己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