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文史

惠州七夕貯水與賽巧

農歷七月初七,人稱七夕節,也有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比較重視的日子。

七夕節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的故事有關,漢代正式成為節日,風俗也多種多樣,各地不盡相同。在惠州,“七夕貯水”和 “七巧貢案”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

七夕貯水,即儲藏七月初七這天所取的水,本地稱為“七夕水”“七月七水”“七姐水”“七水”“雙月水”等。《惠州府志•風俗》曰:“七夕,男女晨起擔水貯之,謂‘七夕水’,飲之可以治疾明目。”

惠州民間傳說,七夕,天庭上的七位仙姑會下凡到人間的河流中洗澡,這時凡間的河水和井水沾瞭仙氣,喝瞭能辟邪治病延壽。還有一個說法,因織女排行第七,又稱七姐,所以人們習慣把七夕取的水稱為“七姐水”。

惠州民間習慣,初七早晨雞啼後,即到大江或水井挑水,然後用陶罐貯起,擺放在神臺或床下等陰涼處。水質經年不變,清涼甘甜,可用於治療瘡癤,除去濕毒,醫治多種熱證。

每年七夕,惠陽區平潭鎮一帶不少村民就會到該鎮的西河古廟打井水。晚上,打水的村民在廟前對唱山歌,直到天亮。此俗流傳幾百年,持續至今。

七夕當天,有些村民會把米放入“七夕水”中浸泡,用以煲飯、煮粥,以助養生。餘下的部分還會存起來,留待小孩出現小病痛時,加上千日嬌等其它草藥一起煮成藥茶,給小孩服下,有去火、消腫、除熱痱的效用。

據說七夕水效果神奇:用於醃制酸菜,口感爽脆,酸中帶甜;用於制醋,色澄清味酸爽,稱為“七醋”;用於釀酒,酒香醇厚而不烈,長期飲用強身健體,稱“七酒”;用來煮藥,可以增加藥效,藥到病除;直接飲用七夕水或用七夕水沐浴則有延年益壽、增加運勢的功效。所以七夕水又稱為聖水。

舊時城中人傢多缺醫少藥,若有人頭痛發燒多取飲此水,據說可退燒。生瘡癤或生豬頭腮(即腮腺炎),用省手根(即皂樹根)磨七夕水搽患處,也頗有效,是惠州民間常用的方法。

還有七夕泡一盆七色花水讓女人更美的說法。七色花也就是七種花,必須是沒有毒性的花,例如米蘭花、玉蘭花、香花草、茉莉花、玫瑰花、康乃馨、大紅花等。相傳在七夕午夜時,仙女與董永相會,如果看見有人把七色花泡的水盆放在露天的地方,就會施下仙水,讓有情人終成眷屬。

惠東縣平海古城過去還盛行“七巧貢案”。此俗興於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至清代,平海城內幾乎所有大姓傢族都參與。明清時期,七巧貢案都以傢族形式開展活動,平海城內曾、楊、劉、黃、董、林、徐、潘、柳、汪、丘(邱)、陳、翁、傅氏等傢族,都有制作供奉七巧貢案的活動。傢族中的小女孩、大姑娘、新媳婦和老太太們,通過親手制作的各式各樣“貢品”,拜祭七姐,相互賽巧,展示心靈手巧、蕙質蘭心,祈求傢庭幸福,祝願國泰民安。

平海七巧貢案的手工藝品有花燈、宮燈、花果、仕女、器物、宮廷、塔樓、插花、圖案、刺繡、糖藝、文房四寶以及成套的歷史故事人物,如:《水滸傳》中的108將,《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西廂記》中的崔鶯鶯與張生等,有些還融匯瞭剪紙、雕刻、書法、繪畫等傳統民間藝術手法,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性。

七巧貢案從農歷七月初六日晚擺設至初八日晚,一般都在傢中的前院擺設,便於供人欣賞、點評。在交子時辰(11點),手拿自己刺繡的新手絹,凈手焚香,口念祭文,訴說心願,然後燃燒七雙繡花鞋、七套衣服。民國時期,由於政局不穩,平海城內隻剩幾戶較富裕的大姓傢族沿襲此俗。20世紀60年代後,此習俗基本消失。

惠州端午節習俗

才品年糕味,又聞粽飄香。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如期而至。每年的端午節,正值仲夏時分。“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宋人范成大在《喜晴》中的詩句,抒發瞭對時光如駛、日月如梳的感嘆,筆者也頗有同感。

春去夏來,年過節至。這個“節”,就是端午節。一年中,民間傳統節日不少,其中較重要的有四個: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節。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龍舟節、夏節等,名稱叫法多達二十多個。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民間祛病防疫的節日,春秋之前吳越之地已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春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詩屈原在這一天投江溺亡,便成瞭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一些地方也有起源於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現“端午節”為中國國傢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處嶺南的惠州,對於四個重要傳統節日,民間習慣把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節稱作為“過年”、“過節”、“過八月半”、“過冬”,視端午節為春節之後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與春節並稱為“大年大節”。在物質匱乏的困難年代,一年吃不到幾次肉,境內流傳過挖苦吃肉的笑話:“你過年剛吃瞭肉,過節又吃啊!”暗諷生活之艱辛。“男人望投圩,女人望做月,老人細仔望過節”,這也是過去很流行的一句俏皮話,同樣表達對能好好“吃上一頓”的企盼和“歲去盼節來”的節日情結。總之,不論古今,不論貧富,境內沿襲千年的“端午”情結不變,“五月節”的習俗世代相沿。

對端午節的習俗,古代文人多有描述。如唐代詩人殷堯藩在《端午日》中的“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南宋詩人陸遊在《乙卯重五詩》中的“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等,均點出瞭端午節“粽、艾、符、蒲、酒”等節日習俗中的主要元素。惠州境內“五月節”的習俗也揉進瞭這些元素,過節的民間習俗雖沒過年那樣復雜多樣,但也頗具特色。主要有裹粽子、掛艾點香、拜神祭祖、節餐、探親戚、洗“龍舟水”、賽龍舟等習俗。

裹粽子。境內人傢 也有又叫包粽子。“五月節”的粽子,也和春節的年糕喜粄、中秋節的月光餅、冬至節的蘿卜粄一樣,是不同節日的標志性食物。因此,“五月節”傢傢戶戶都裹粽子,節前就要備好粽葉、細竹篾條、糯米及其它餡料。粽子的種類分咸粽、灰水粽兩種。咸粽以糯米、赤豆為主,配以豬肉、蝦頭、蔥頭做餡料,後來蝦米取代蝦頭,並加上蛋黃、蠔幹等充實餡料,用粽葉包成四個角的粽子,再用細竹篾條一個一個地把粽子紮實紮好,湊成一簇一簇,然後放進大鍋猛火煮熟。灰水粽也叫甜粽,即挑選上好的純糯米,用燒制好的堿蘇調水醃制後,再用粽葉包裹,放到鍋裡煮透熬爛,不留飯粒,煮的時間比咸粽要久得多,這種灰水粽呈金黃色,堿味醇香,沾紅糖或蜜糖吃嫩滑可口,可存放較長時間。最後,把煮好的一簇簇粽子掛起來,供食用、祭拜、送人和探親等。

掛艾點香。我國古代有“善正月,惡五月”之說,視五月為“惡月”,尤其是嶺南地方,雨多氣溫高,悶熱潮濕,正處於五毒盡出、邪惡入侵的時節。五毒是指毒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也有說是蛇、蠍、蜘蛛、壁虎和癩蛤蟆。為瞭辟惡祛毒,拔除不祥,境內客傢人在端午節這天習慣用艾草、石菖蒲(石薑符)、榕樹葉、柏樹葉、柳樹葉紮成小簇掛在傢中的門楣、窗戶上、陽臺上,據說古人最早使用的是艾草和石菖蒲,境內人傢過去也是插這兩種植物。民間俗諺就有“菖蒲驅惡、艾葉避邪”之說。艾草和石菖蒲乃醫傢之草,具有抗菌消毒、除濕去濁、通竅理氣、醒神健腦的功效,其中石菖蒲葉形似劍,有斬妖除魔之寓意,境內人傢在春節除夕晚還把石菖蒲(石薑符)和計樹葉(陰香樹)、年桔子等一起煲水洗澡,謂之“大吉水”。走入民俗中的艾、蒲之草被賦予瞭“祛病驅瘟、辟邪卻鬼”的神異功用,後來外地一些地方又在艾草、菖蒲之上,再加榴花、蒜頭、龍船花等三種植物,作為端午節的祥瑞之物。境內一些地方也有在艾、蒲之上增加三種,湊足五種,與端午節的五月五日,同數呈祥,但加的卻是榕樹葉、柏樹葉、柳樹葉。榕葉有抗菌尤其是抗菌痢及腸炎的功效,民諺有“插榕健過龍”的說法。柏樹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殺蟲的作用,可祛病抗邪,培養人體正氣,而且“柏樹”與“百歲”諧音,取其吉利的含義。至於柳樹枝,本來“清明插柳”較為普遍,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傢。”境內民間取之用於端午節,相信五種植物相加,“祛病”作用更強,“辟邪”功效更大。也有人傢在五種之上再加旺草(或桃葉)共六種,取“六六大順”之意。 12

雪域糌粑節:卓木齊藏寨的神奇故事

卓木齊,通天河畔一個藏族傳統古村落,是青海藏區最美的村莊之一。卓木齊,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尕朵鄉,距省會西寧720餘公裡,海拔3700多米。這樣一個僅有200多戶人傢,800餘人口的又偏又遠又高的雪域小山村,以其神秘的歷史文化、神奇的糌粑節以及神秘的傳說,吸引瞭國內外無數的朝覲者、探險者、考古者、旅行者、攝影者。

卓木齊,意思是“人多而大的村莊”。這裡是一處風水寶地,她四面環山,銅色的通天河從村旁環繞而過,這裡氣候溫潤,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在村子左側的山頂上,築有一座供奉佛祖舍利的千年古寺,它護佑著這個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丁興旺、吉祥平安;村裡,至今遺存有許多石砌碉樓,有的至今還有人居住。這些碉樓,防禦性強,歷經數百年而不衰。

這裡沒有歷史記載,隻有口授相傳。據村裡老人講,上溯至元朝,卓木齊就是一個商貿重鎮,每年都會有許多遠道而來的商人,在這裡參加撒糌粑儀式,並從事商貿活動。

關於這個傳說,全國各地的考古學傢和專傢學者進行瞭考證。在卓木齊村,有一座千年古建築——格秀拉康,格秀拉康是一座被白塔、嘛呢石墻所環圍的經堂,經堂裡面的四壁上,繪有色彩斑斕的壁畫。這些壁畫,除瞭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的風格外,還有明顯的蒙古族特征,基於此,有專傢推測,認為這些壁畫有可能是元朝的,這也佐證瞭村民傳說的準確性。

卓木齊村的糌粑節始於何年何月?沒有誰能給出確切的答案。村裡老人們說,他們小時候,就已經有拋撒糌粑的習俗瞭,每逢春耕時節,卓木齊村的村民們都會將它作為一種傳統的春耕祭祀活動來隆重操辦。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知於何年何月開始,人們確定瞭每年藏歷二月二十二日為卓木齊村的糌粑節,這已經傳承瞭千年,歷史極其悠久。同時,這項活動也是玉樹大地惟一的苯教文化祭祀活動的遺存,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與原創性。一年一度的祈福盛會,雖然不是人山人海,但狂歡至極,熱鬧非凡。

藏族糌粑節與傣族潑水節、西班牙番茄節一樣,是一種純民間的農耕民俗活動,處處展現民風純樸、原始熱鬧、歡樂祥和的景象。所以,它吸引著十裡八鄉的群眾甚至國內外眾多的人們前來參與、觀看、感受。

每當節日到來,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首先由僧人和穿戴一新的小學生向請來的貴賓敬獻潔白的哈達和純香味美的糌粑,同時進行歌舞表演,從而制造出歡快熱烈的氣氛。請神誦經、祈禱祝福,是當日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項目。

在卓木齊村的格秀經堂裡,供奉著一隻神鳥。相傳該神鳥是附近尕朵覺悟神山的管傢,它的頸項上掛有一串鑰匙,據說是開啟尕朵覺悟神山財富、智慧、健康、福壽寶庫的鑰匙。

12

蘆洲東勝村南瓜節

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三,是惠城區蘆洲鎮東勝村最熱鬧的日子。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歡聚一堂,排著長長的隊伍,以東勝人特有的傳統形式,敲鑼打鼓,舞獅放鞭炮,來紀念他們的先祖趙侯爺。相傳,蘆洲南瓜節已有600餘年歷史,日前入選我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瓜節為何是農歷二月十三這天,其內涵是什麼?帶著這個疑問,筆者訪問瞭村中老人。略知多少。據說,蔡屋建村已有六百多年,有村初時,我們村並非單一蔡姓,而是蔡、趙、候三姓人同居一村。稍後,又有朱、陳兩姓人傢遷來。時光流逝,物是人非。也不知何時何因,趙、候、朱、陳四姓後人已陸續外遷,此時的蔡屋村才是純碎的蔡屋村。早先五姓人同住一村時,常因地界或牲口糟蹋農作物而結怨。忽有一年,趙候二姓聯姻,次年農歷二月十三日,正是南瓜盛長時節,即誕下一八斤男嬰,此嬰與眾不同,黑發、濃眉、目似銅鈴、鼻峰高崇、大嘴巴、國字臉、聲如洪鐘、手長過膝。上燈起名“趙侯公”。此趙候公確非凡人,三歲不足已滿腹經綸,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四歲剛至,已習百傢武術。文武雙成後,趙候公身配七尺青龍寶劍,騎一匹純白黑肚馬。威風凜凜,煞氣騰騰。趙候公所到之處,小鬼逃之夭夭,閻頭王也懼怕三分。

村民的結怨在趙候公精心遊說後,早已心平氣和,左鄰右舍,和睦相處。民風淳樸,夜不閉戶,平安大吉。

俗話說,花無百日紅,人無百年好。趙候公七歲那年,外族百餘人進村滋事。趙候公眼看來者不善,即執劍起馬,挺身應戰,但見趙候公怒目圓瞪,張口大嚎,聲如霹靂,橫沖直撞十餘回合,死傷者不計其數,釋數覆沒。正當趙候公凱旋歸來時,忽然向後長嘆一聲,倒於馬下。村民們急急請來名醫,但終因過於疲勞,回天無力,英年早逝也。

為表彰趙侯公的大恩大德,村民們修廟立牌,並將趙候公雕成神像,安座廟中供奉。

從那以後,村民們每逢農歷二月十三日(趙候公生日日),都會置辦三牲、香火、燃放爆竹,祭拜趙候公。

每隔三年,全村集中大祭,由村中名望主持,選購最大的豬隻,生雞,草魚,香火,爆竹;俯身大拜。大拜後,由六位二十出頭後生,將趙候公神像安坐於花轎之中,後生抬起花轎,樂師鳴鑼開道,巡遊全村,一路上爆竹聲不絕於耳,一派喜氣洋洋。

自那以後,偶有惡人來犯,剛到村口,便見一英俊年少武士手執七尺青龍寶劍,立騎純白黑肚馬,怒目圓瞪,寒光逼人,橫於路中。來犯者一個個嚇的呆如木雞,更有膽小者,早已屁滾尿流,渾身發抖不戰自退瞭。來犯者哪裡知道此乃蔡屋村趙候公顯靈護村也。

幾百年來,蔡屋村人總把趙候公引以為榮。在趙候公保佑下,我們蔡傢丁財兩旺,人才輩出。

成立理事機構管理善款財物

每年南瓜節,東勝村每傢每戶就會殺雞宰鴨,宴請親朋。移居城市的村民、過年沒有回傢的外出務工村民,也會回來東勝村過南瓜節,熱鬧氣氛賽過年。

“和傳統的鄉間祭祀活動不一樣,通過南瓜節,村民們還會更瞭解鄉情,更熱愛傢鄉。”20多年來,東勝村給南瓜節註入瞭更加文明健康的內涵,南瓜節期間會在村裡放電影,還舉行拔河、唱歌、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近年來,南瓜節逐漸演變成為公益唱主角的活動。”南瓜節上,東勝村村民們自發地增加籌款環節,村民們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捐獻財物作為活動經費,所捐財物現場公佈。為瞭更好地管理善款財物,東勝村成立瞭南瓜節理事機構,費用除瞭每年用於南瓜節活動的開支,剩下還用於村裡建設,比如修橋、鋪村道、維修宗祠等。南瓜節理事機構每年還會拿出善款,獎勵村裡考上大學的學子。

建資料庫並讓南瓜節進校園

“南瓜節不僅在村民中產生好的影響,也引起瞭社會上很多的關註。”林春玲覺得,東勝村南瓜節既能凝聚村民的鄉情、親情,也能讓大傢有機會瞭解傢鄉,支持傢鄉發展,這樣的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尤其值得繼承和發揚。

“南瓜節已經入選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早在2012年,蘆洲鎮政府便制定瞭保護發揚南瓜節的五年計劃。希望用五年的時間,培養出年輕一代的南瓜節傳承人,並建立南瓜節相關資料庫,讓大傢可以更加系統全面地瞭解南瓜節。同時,制作有關的教學教材,讓南瓜節走進校園,成為蘆洲鎮的地方教育特色。

龍門縣永漢傳統節日風俗

龍門縣永漢人向來勤勞純樸,團結互助,重禮守義,尊老愛幼。有著濃鬱的本地廣府文化、客傢文化和客傢民俗風情。解放後,良好的風俗得到發揚,陋習已逐步被解除,形成社會主義新風尚。永漢盡管按語言有本地與客傢之分,原風俗習慣有異,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交往日漸頻繁,風俗習慣已日趨融合。

一、春 節

農歷元旦,俗稱過年。初一凌晨,傢傢戶戶放爆竹迎新年。年初一吃齋,年初二為“開年”,宰雞、鵝祭神,聚餐。從初二起開始探親訪友,互致節日祝賀(有些村莊初三不探親)。其間文娛活動以舞獅為最熱鬧,也有舞麒麟、舞貔貅等。獅隊以戴面具的大頭佛引導,其間又有表演采青的。舞獅中配以銅鑼、銅鈸、大鼓,舞起來顯得格外威猛,並兼表演武術。從初二起至二月十五,根據各自然村的安排,相續舉行“做棚節”和舉行“吊燈”節,擺酒祭祖,宴請親友,是春節活動又一高潮。

建國後,春節期間放假。節前搞衛生、除夕團年、春節拜年等習俗不變,鎮黨委、政府每年都組織大型舞獅、文藝聯歡會、粵劇欣賞會、籃球賽、象棋賽和猜燈謎等文娛體育活動、組織“擁軍優屬”和“擁政愛民”等團拜活動。

二、做 棚

“做棚”這種風俗,據有關史料、族譜記載和龍門縣博物館專傢考證,從明末清初開始,村民們在春節期間(正月初二至二月十五),根據各自然村的安排選定吉日(“棚日”),準備豐盛的菜肴、美酒,邀請親戚朋友來做客,並請戲班助興。哪一戶人傢親友客人最多,菜酒最豐盛,哪一個村組織規模最大、戲劇曲目最精彩,就象征著哪戶、哪村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丁發達,日子紅火。所以,村村戶戶都視“做棚”為一樁盛事,馬虎不得。因為賓客如雲,場地擁擠,主傢往往會在圍屋前搭棚擺宴,搭棚唱戲,遠道而來的親朋也往往自帶鋪蓋下榻棚子過夜。故稱“做棚”。“棚”有兩種,大棚和小棚。小棚是普通農傢用草席、稻草和竹條搭起的較為簡陋的小棚子;大棚一般是由有經濟實力的大戶人傢所建或是全村共建的,遮風擋雨,戲臺齊全,環境良好。

三、吊 燈

“上燈”民俗。它以“添丁”為中心,以“燈”的形式而展開的祭祖、慰祖活動。上燈活動十分隆重,春節期間,凡在上年添丁的人傢,都要在祠堂裡吊花燈(本地的在祠堂裡共吊一盞三層高約5米、寬約1.2米大花燈,客傢人在祠堂裡各吊一盞四方方形高約2米、寬約1米花燈),然後舉行“上燈”、“暖燈”等儀式。其間戶主抱著去年出生的男嬰先向列祖列宗參拜,接著參拜長輩,長輩給“利是”表示祝願,完畢後全族人開懷大飲。吃過燈酒,男嬰就算正式加入宗族行列,將名字註入族譜。

四、清 明

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習俗清明掃墓,祭品有艾糍、三牲。如系全族或私房祭祖墳的,祭拜完畢在墳地附近聚餐。建國後,民間沿襲掃墓習俗,機關、學校、團體則在清明為烈士掃墓。

五、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五月節。民間裹粽,做糯米糍。各傢插菖蒲、插柳、酒雄黃酒、燒艾草、燒線香,孩子掛香囊以驅邪;香囊塞入香茅、艾葉、紙幣和平安符。

六、乞巧節

農歷七月七日為乞巧節,又叫七姐誕。人們在太陽末出前紛紛到河中挑水儲存,傳說這“七月七水”經年不腐,用來伴藥治病能解熱毒。有的地區把大米放在“七月七水”中浸泡,研制成臭米粉,能解熱毒。當日到河中遊泳、洗澡者多。 12

惠州稔山鎮端午節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稔山人稱“過節”,是繼春節後一個隆重的節日。端午節相傳是為瞭紀念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因其憂國憂民投汨羅江自盡,所以傳統習慣包粽子和賽龍舟。是日,人們在門戶掛菖蒲和艾篙,把木糠(屑)、雄黃用草紙卷成條,端午節時在房前屋後點燃,作用是驅蟲避邪。那日,民間傢傢正午時在宅門楣貼朱砂符,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凡有一切蛇、蟲、蚊、鼠盡掃除”或“五月端午節,端陽正午書,凡有不祥事,一切盡掃除”。范和、聯豐、竹園、五配等村端午節搞龍舟競賽(俗語“耙龍船”),場面非常熱鬧,“文化大革命”時期此項活動被取消。

後來由於河開始幹涸,就再也沒有舉行過龍舟賽瞭。中午12時正,每傢每戶就點燃土制蚊香掛在大門邊,同時把早備好的生艾、石菖蒲等青草也擺在門邊上側,借此以避疫、保平安。有的傢庭還要做“香包”給小孩,讓他(她)們把漂亮的心形、枕形、粽子形等各式形狀香包戴在胸前或掛在衣服的紐扣上。男人還要到河、海去洗“午時水”,據說洗瞭“午時水”會平安大吉。大多數傢庭要裹粽子,粽子分咸粽和甜粽兩種,咸粽是泡浸純糯米混合赤豆,內裝爆炒過的豬肉、蝦米、蠔豉、咸鴨蛋黃和蔥頭等餡料,粽子經大鍋煮5個小時以上便可食用。甜粽即堿水粽,用揀過生米的純糯米和灰堿水制成,也要煮4個小時以上。剝開粽葉後要蘸糖才能吃,這種粽子比較耐放。粽子主要用於祭神、互饋、自食。

范和村每年的端午節有“搶炮頭”的習俗。“搶炮頭”活動每年農歷五月初六,在溪壩媽宮前舉行。村人以館為單位,等待競搶落下的炮頭。在特制的炮仗炮頭處,插入一根約10厘米長、刻有標志的小竹筒。燃放炮仗時,炮頭爆炸,竹筒彈出上空又降下來,等待的人群會爭先恐後上前搶。每次燃放36枚炮,如能搶得炮頭,據說會有貴人相助,財源廣進。搶到竹筒者,媽宮贈送鏡子一面,可掛一年,以示榮耀喜慶。

惠州二月二吃“米橙”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在惠州市的一些農村,有在這一天隆重過節的傳統。

關於“二月初二”,有這樣一個傳說。

在武則天當上女皇帝的時候,改自己的名字為“曌”,本意是希望名字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可是民間怨聲載道,說“太陽和月亮都沒有瞭,哪裡還有光明,而且還敢命令天下不同的花類在同一天開放,母雞司晨”。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後,十分惱怒,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沒有雨水的日子,無論人們到處去挖井,也無濟於事,莊稼顆粒無收,連官府也破天荒的人道進行免除糧稅雜稅,人間又重見堆堆白骨露於野的景象。人們向上蒼禱告,求佛祖菩薩,沒有一絲回應,陷入絕望,到處是一片哭聲,到處都是餓死人。主管一方的土地伯公,通過托關系,悄悄地向司管天河的龍王告訴瞭人間的悲慘。龍王不忍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瞭玉帝的旨意,偷偷的向人間降瞭一次大雨。玉帝得知此事,剝奪龍王的仙職,打落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有碑文:龍王私降雨,罪貶凡世間,重返天界日,金豆開花時。

人世間哪裡有金豆呢?黃金裡面種出豆子,並且開花結果,人間沒有人有這樣的能力,神仙也沒有辦法。就在二月初二的前夜,土地伯公托夢給北方種植玉米的人們,叫他們把所有的玉米都放在禾場裡,翻出來嗮一下太陽,然後把玉米在鍋裡炸一下,然後教他們大喊:“金豆開花瞭,金豆開花瞭”。二月二這天,所有的人,都按照土地伯公的做法:大喊:“金豆開花瞭,金豆開花瞭”。傢傢戶戶把炸好的金黃色的爆玉米呈現在天底下,向上天禱告,並且燒香叩頭。龍王知道這是人間百姓在拯救他,向天上大喊:“金豆開花瞭,快放我出來!”玉帝看見人間到處都是“金豆”,解除瞭條約,龍王從此自由瞭。

北方的百姓用爆玉米做成瞭“金豆”,南方的人傢,同樣把谷子翻出來嗮一嗮,然後用炒米的形式,把炒米弄成金黃色,但還不夠理想,土地伯公托夢告訴他們,用“溶糖”的方法把炒米連成一塊,做成“米橙”,金黃色的“米橙”在沒有做成一塊一塊的時候,也成瞭“金豆”,同樣拿出來在天底下拜祭上天,大喊:“金豆開花瞭”。龍王從此抬起頭來,行使主管雲雨的職責。

在“二月二”這天,當地的百姓,在隔日就做好瞭“米橙”,同時也做一些“板裡”,餡料由各傢喜歡放什麼料就放什麼料。在這一天,人們的衣物不能過早的晾嗮出來,一定等到太陽出來後,同時還要到井裡打滿一桶水,然後到田裡走一趟,為的就是報答土地伯公的報夢,最後各傢各戶殺雞宰鴨,然後到祠堂裡拜祭,最後回到傢裡的空地,拿出“米橙”等好吃的東西,向上天拜祭,感謝龍王的恩德,感謝土地伯公的恩德。

周恩來逝世紀念日

周恩來逝世紀念日是1月8日。1976年1月8日9時57分,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好總理周恩來在北京逝世,終年78歲。

周恩來,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1898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淮安。原籍浙江紹興。1976年1月8日,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導人之一、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周恩來紀念館於1988年3月在周恩來故鄉江蘇省淮安市興建,1992年1月6日落成對外開放。周恩來紀念館館名由鄧小平題寫。

一位普通的網民如此寫道“一個人逝去這麼多年瞭,還能讓從未親身接觸過他的人們如此地敬仰他、懷念他,這樣的一個人,就是偉人,真正意義上的偉人,在歷史中永生。

揭秘毛澤東逝世:全世界僅有一個國傢不聞不問

1976年,中國的一系列突發事件吸引瞭世界的眼球。1月8日周恩來總理逝世,7月6日朱德委員長也以90歲高齡與世長辭。7月28日,一場舉世震驚的大地震將唐山夷為一片廢墟。9月9日下午4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萬分悲痛的心情對外宣佈,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偉大導師毛澤東主席於當天凌晨0時10分在北京逝世。消息公佈後的15分鐘內,包括路透社、美聯社和法新社在內的世界主要通訊社便報道瞭毛澤東逝世的新聞。

緊接著,世界各大媒體發表和轉載瞭大量贊揚毛澤東和介紹毛澤東革命事跡的評論和文章,一些第三世界國傢的報紙甚至用十多個版面刊登介紹毛澤東的文章和照片。世界各國政府、各國際組織也紛紛對此做出反應。

53個國傢降下半旗,各國領袖給予高度評價

毛澤東逝世後,世界各地對他的贊揚和哀悼如潮水般湧來。曾有記者這樣寫道:“9月9日下午4時這一悲痛時刻,似乎地球也停止瞭轉動。”在他逝世後的10天裡,共有123個國傢的政府和首腦向中國政府發來瞭唁電或唁函,105個國傢的領導人或他們的代表到中國使館吊唁,53個國傢降半旗致哀,許多國際機構和國際會議上也開展瞭悼念活動。

聯合國總部以歷史上罕見地快速度在毛澤東逝世的當天就降半旗致哀。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在聯合國全體大會上發言時盛贊毛澤東的豐功偉績:“毛主席是一位偉大的政治思想傢、哲學傢和詩人”,“他實現自己理想的勇氣和決心將繼續鼓勵今後的世世代代。”聯合國大會主席高度評價毛澤東是“我們時代最英雄的人物”,“他改變瞭世界歷史的進程”。

毛澤東逝世後,絕大部分發達國傢的政府都給瞭毛澤東極高的評價。美國總統福特在9日的唁電中稱贊毛澤東的著作給人類文化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他認為“毛主席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對歷史的影響將遠遠超出中國的國界。”國務卿基辛格以他特有的風格說:“我的孩子們談到流行音樂歌手身上有一種‘顫流’,我承認我自己對此渾然不覺。但是毛澤東卻發出瞭力量、權力和意志的‘顫流’。”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對毛澤東也贊賞有加,他稱“毛澤東主席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創造者之一,是給中國人民指出走向新的未來的道路的人。”澳大利亞總理弗雷澤認為,“新興的中國就是他永久的紀念碑”。

日本首相三木武夫說:“毛主席作為世界的大政治傢在歷史上留下瞭巨大的業績”,外相福田糾夫則用帶有崇拜的口吻評價說:“無論對他做多麼高的評價,都是不過分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評價毛澤東時還引用瞭後者的詩“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認為“歷史學傢將會對毛澤東的事業和他對中國人民和世界的影響做出估價。”此外,英國首相卡拉漢、法國總統德斯坦等各國政要都發來唁電對毛澤東大加贊賞。 12

秋老虎從什麼時候開始

秋老虎在漢族民間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後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月至9月之間。

漢族民間根據歷年的經驗,總結出瞭二十四個秋老虎的說法,廣為流傳,這意思是說,每年的立秋當天如果沒有下雨,那麼立秋之後的二十四天,同樣是很熱的,就把這二十四天叫做二十四個秋老虎;如果立秋當天下雨瞭,哪怕是小雨,則稱為“順秋”,漢族民間有俗語雲:一場秋雨一場寒,意思就是說順秋以後天氣就會變得越來越涼爽宜人。

立秋後“秋老虎”肆虐,此時既要祛暑清熱,又要滋陰潤燥。一方面,立秋後暑熱未消,過多溫熱補養的東西還吃不下去。另一方面,如果還像夏季一樣多吃瓜果等寒涼飲食,又容易拉肚子傷身。因此,初秋的飲食很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