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初七,人稱七夕節,也有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比較重視的日子。
七夕節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的故事有關,漢代正式成為節日,風俗也多種多樣,各地不盡相同。在惠州,“七夕貯水”和 “七巧貢案”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
七夕貯水,即儲藏七月初七這天所取的水,本地稱為“七夕水”“七月七水”“七姐水”“七水”“雙月水”等。《惠州府志•風俗》曰:“七夕,男女晨起擔水貯之,謂‘七夕水’,飲之可以治疾明目。”
惠州民間傳說,七夕,天庭上的七位仙姑會下凡到人間的河流中洗澡,這時凡間的河水和井水沾瞭仙氣,喝瞭能辟邪治病延壽。還有一個說法,因織女排行第七,又稱七姐,所以人們習慣把七夕取的水稱為“七姐水”。
惠州民間習慣,初七早晨雞啼後,即到大江或水井挑水,然後用陶罐貯起,擺放在神臺或床下等陰涼處。水質經年不變,清涼甘甜,可用於治療瘡癤,除去濕毒,醫治多種熱證。
每年七夕,惠陽區平潭鎮一帶不少村民就會到該鎮的西河古廟打井水。晚上,打水的村民在廟前對唱山歌,直到天亮。此俗流傳幾百年,持續至今。
七夕當天,有些村民會把米放入“七夕水”中浸泡,用以煲飯、煮粥,以助養生。餘下的部分還會存起來,留待小孩出現小病痛時,加上千日嬌等其它草藥一起煮成藥茶,給小孩服下,有去火、消腫、除熱痱的效用。
據說七夕水效果神奇:用於醃制酸菜,口感爽脆,酸中帶甜;用於制醋,色澄清味酸爽,稱為“七醋”;用於釀酒,酒香醇厚而不烈,長期飲用強身健體,稱“七酒”;用來煮藥,可以增加藥效,藥到病除;直接飲用七夕水或用七夕水沐浴則有延年益壽、增加運勢的功效。所以七夕水又稱為聖水。
舊時城中人傢多缺醫少藥,若有人頭痛發燒多取飲此水,據說可退燒。生瘡癤或生豬頭腮(即腮腺炎),用省手根(即皂樹根)磨七夕水搽患處,也頗有效,是惠州民間常用的方法。
還有七夕泡一盆七色花水讓女人更美的說法。七色花也就是七種花,必須是沒有毒性的花,例如米蘭花、玉蘭花、香花草、茉莉花、玫瑰花、康乃馨、大紅花等。相傳在七夕午夜時,仙女與董永相會,如果看見有人把七色花泡的水盆放在露天的地方,就會施下仙水,讓有情人終成眷屬。
惠東縣平海古城過去還盛行“七巧貢案”。此俗興於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至清代,平海城內幾乎所有大姓傢族都參與。明清時期,七巧貢案都以傢族形式開展活動,平海城內曾、楊、劉、黃、董、林、徐、潘、柳、汪、丘(邱)、陳、翁、傅氏等傢族,都有制作供奉七巧貢案的活動。傢族中的小女孩、大姑娘、新媳婦和老太太們,通過親手制作的各式各樣“貢品”,拜祭七姐,相互賽巧,展示心靈手巧、蕙質蘭心,祈求傢庭幸福,祝願國泰民安。
平海七巧貢案的手工藝品有花燈、宮燈、花果、仕女、器物、宮廷、塔樓、插花、圖案、刺繡、糖藝、文房四寶以及成套的歷史故事人物,如:《水滸傳》中的108將,《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西廂記》中的崔鶯鶯與張生等,有些還融匯瞭剪紙、雕刻、書法、繪畫等傳統民間藝術手法,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性。
七巧貢案從農歷七月初六日晚擺設至初八日晚,一般都在傢中的前院擺設,便於供人欣賞、點評。在交子時辰(11點),手拿自己刺繡的新手絹,凈手焚香,口念祭文,訴說心願,然後燃燒七雙繡花鞋、七套衣服。民國時期,由於政局不穩,平海城內隻剩幾戶較富裕的大姓傢族沿襲此俗。20世紀60年代後,此習俗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