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文史

山東棲霞清明節風俗

清明節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棲霞過清明也有兩千多年歷史,是我國民間中重要的傳統節日,特別是2008年我國把清明節納入正式法定節假日,可見,清明節在國傢、在民間的重要性。

在清明節這天,要給為革命、為民族英勇犧牲的烈士獻花圈,以紀念他們的恩賜。在民間,人們到去世的人墳墓上壓紙,到墓前燒紙、燒香、磕頭,也是紀念他們的恩德。

當然在民間中還有多種清明節飲食上的風俗。

一是食面塑飛燕,當地俗稱“餑餑雞”。面塑飛燕是棲霞廣大農村清明佳節的傳統面食。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重要禮品。我們這有給剛結婚的青年人“看清明”一說,面塑飛燕是必帶的禮品。人們吃瞭面塑飛燕,仿佛看到瞭天空中小燕子千裡迢迢的從南方飛回來瞭,同時告訴人們,清靜明朗的春天來到瞭,大地上萬物復蘇,一片新綠,處處充滿勃勃生機,姹紫嫣紅,春滿人間,給人們帶來瞭美好祥和的氣息。

二是清明節早晨吃雞蛋。在棲霞城鄉,清明節早飯還有吃雞蛋的習俗。意思是雞天不亮就鳴叫,即“一唱雄雞天下白”,雞蛋和“餑餑雞”的“雞”字的同音是“吉”字,人們吃瞭清明節的雞蛋,就可以心明眼亮,一年就可以大吉大利,做生意的可以發大財。孩子讀書腦子也聰明,學習成績就能天天向上,將來就能成為國傢的棟梁之材,更好的報效祖國和人民。

三是喝高粱粥。在棲霞城鄉,清明節期間,人們還有喝高粱米粥的習俗。

在清明節前夕,人們用石臼將小麥、高粱、玉米搗碎脫皮,到瞭清明節時,把已脫皮的小麥、高粱、玉米以及花生米、紅小豆等放入大盆裡,用清水浸泡8——10小時,然後把泡過的“高粱米”洗凈放在鐵鍋裡加適量的水,再用溫火煮到“高粱米”爛成稠糊狀為止。現在條件好瞭,還有的人加入大紅棗、枸杞等營養保健物品。一傢老少聚在一起,一邊吃著面塑飛燕、雞蛋、一邊喝著香甜的高粱粥,暢談現在的幸福美滿生活,期盼今年農業生產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們稱喝瞭清明“高粱粥”,可以健腦補身,腸胃舒暢,健康長壽,是最好的保健食品。因此,幾千年來,到瞭清明節期間,傢傢戶戶,人們都喝“高粱粥”,一直延續到現在。

除瞭飲食上的風俗外,還有蕩秋千、踏青、植樹、放風箏、插柳等習俗。

齊魯民俗:冬至“數九”喝碗“老母雞湯”

“冬至餃子夏至面”、“冬至十天陽歷年”、“冬至補個好身板”……這是每年“冬至”我們老傢常念叨的幾句諺語。

冬至(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民間把“冬至節”這天叫做“數九節”或“交九節”,意思是說,從這一天起就進入九九八十一天的“數九寒天”瞭。在我們這裡,很多老人都會念叨民謠式的“冬寒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凍死氓牛(一種小飛蟲),七九八九脫瞭棉襖背著走,九九楊花開,九盡寒氣休。”

相關冬至的習俗很多。古人認為到瞭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我國古代對冬至特別重視,被當作一個較大的節日,稱之為“亞歲”,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有關“冬至”的民諺俗語特別多,尤以“冬至進補養生”的諺語最多。而在我們傢鄉長清最盛行的“補冬”方式就是“清燉老母雞”,有“冬至數九,雞不離口”、“一九一隻老母雞,九九補個好身體”的諸多諺語就是最好的見證。選擇“清燉老母雞湯”用的老母雞,是越“老”越好,年數越多的老母雞其“增補”效果越好。傢鄉一些人為瞭強身健體治“毛病”,一般專門選取喂養瞭三到五年以上的老母雞作為“原材料”,在鍋內多放薑片,少放鹽,清淡為妙,力求原汁原味,以達到“清香誘人,味美益人,營養宜人”的食效。“高齡”老母雞一時半會兒燉不熟,最好的方法是把鐵鍋放在木柴爐子上,用文火慢慢地燉。因為一次燉不爛也不要緊,反正下次喝湯的時候還要適量加點水後再繼續燉,讓其中的營養陸續燉出來。若想取得最佳“進補”效果,有條件的話,最好是每個“九”燉一隻老母雞,每天清晨熱乎乎地喝上一碗半碗的很舒爽,一連喝九天,天天有湯喝。待把九個“九”的九隻老母雞湯喝完之後,剛好是“九九(久久)康壽”的春暖花開之時瞭。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由於貧窮落後,經濟條件有限,雖然傢鄉人都知道冬至吃老母雞保養身體,但是在連粗茶淡飯都填不飽肚皮的年代,喝一碗“老母雞湯”的奢望總是難以如願。就是那些患瞭“月子病”的婦道人傢和一些腰酸腿痛、身體虛弱的“病秧子”們,若想弄半碗雞湯喝,也被誤解為是故意找借口“解饞蟲”。

山東榮成漁民的谷雨節儀式

榮成,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海岸線上岬彎相連,長達500多公裡,早在春秋時代這裡便大興漁鹽之利,而今已成為全國漁業第一市(縣級)。全市直接或間接從事漁業生產的人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谷雨節,作為漁民的傳統節日,也就理所應當地成為當地的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

谷雨,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4月19、20日或21日。因為氣候關系,每年此時我國長江以北沿海地區桃花盛開,春汛水暖,百魚上岸,休息瞭一冬的漁民開始整網打漁。為瞭預祝豐收,最主要是為瞭祈求平安,這一天,人們虔誠地向海神獻祭,並舉行盛大的儀式,成為漁傢的狂歡節。

一、谷雨節的來歷

過谷雨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將此日的河水稱為桃花水,以其洗浴,可避兇免禍。洗浴之後,或跳舞,或射獵,或釣魚,盡情歡慶萬物更新,而榮成的谷雨節則更富地方特色。追溯它的起源,主要是因為當時落後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方式,使漁民迷信自然力,他們認為萬物有神靈主管,福禍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從而產生瞭海神(龍王、海神娘娘)的傳說,並由此擴展到打魚用具諸如漁船、網具等,在漁民眼中這些日常生產資料各有神靈,為瞭祈求這些神靈庇佑他們的海上生涯一帆風順、魚蝦滿倉,遂於每年出海的前一天,即谷雨,向眾神獻祭,進而形成瞭谷雨節。

所謂海神,是先民在對海域的接觸認識和開發利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對自然力的崇拜。據《山海經》載,先秦時期人們認為中國的四方都是大海,傳說北海之神叫禺強,他“黑身,手足乘兩龍”。這其實就是後世傳說的東海龍王的雛形。榮成向來僻處海隅,地瘠民貧,居民大多數靠捕魚為生,海上風波無常,漁民的安全沒有保障,因而他們對“神”的依賴度很強。從一開始的“北海之神”,以後又相繼出現瞭眾多的區域性神抵。

在唐代,榮成漁民信奉赤山明神,它是今石島一帶的保護神。據日本國《雍州府志》記載,赤山明神後隨圓仁法師東渡日本瞭,它不但能保佑海上平安,而且還守護著皇宮的安全,可謂法力無邊。另據清代成書的《廢鐸囈》一書記載,今榮成上莊鎮的黃華山上舊有黃華廟,廟內祀奉的黃華大王是護佑千步港一帶海域的海神。而在成山頭一帶,海上人傢更信奉始皇帝,據《廢鐸囈》記載:“凡閩、廣巨船至,止則登山焚香祈佑,稱之曰始皇老爺”。

民間古老相傳,因為秦始皇曾不遠萬裡,兩度巡幸成山頭,當地百姓備感榮耀,遂於始皇行官遺址上興建始皇廟,明正德七年(1512年),毀於劉六等農民起義軍,其後再建。但秦始皇真正受漁民信賴還是自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起。那一年,一艘江南貨船北上,在成山頭附近沉沒,隻有賬房先生徐復昌一人幸免。據徐聲稱,他是被始皇廟裡發出的一絲白光指引才上岸的。自此,始皇名聲大振,徐復昌回江南化緣3年,來此重修始皇廟,並在此出傢,法號本初,終其一生到處宣傳始皇的神力無邊,至此,一代帝王演變成一方海神。另外,當時在榮成占據一方海域稱神的還有一個鄉土性神祗——李龍爺,據說它在榮成出生,後來跑到東北,每年回傢鄉一次,有不少漁民信奉它。

由於對海神娘娘的信仰由南北漸,後來榮成沿海普遍建起瞭天後宮,海上出現瞭龍王、海神娘娘、始皇帝三神並立的新格局。於是,萬千漁民紛紛把自己的身傢幸福寄托於對這三者的信仰和崇拜之上,谷雨節,成瞭人們表達虔誠,祈求庇佑的公共節日。

二、谷雨節的祭拜儀式

海神傳說在各個海域有不同的側重,各地漁民信仰的神祗也不盡相同,便因此導致瞭不同海域的漁民祭拜對象的不同。在榮成,同我國大多數沿海地區一樣,對龍王、海神娘娘的信仰較為普遍,但是龍須島、成山頭一帶還同時信仰秦始皇。

每年谷雨這天,漁民們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湧至海神廟、大海邊或者街頭巷尾,歡慶節日。據曾在石島天後宮做過道士的徐元直老人(榮成市崖頭鎮小遲傢村人)回憶,節日這一天,天後官裡一早就要把神殿、庭院、戲樓等處打掃幹凈,並把天後殿裡的“鐧瓜鉞斧朝天鐙”等等錫制儀仗搬出來,除去平時套著的絲織套子,擦得鋥明瓦亮,然後,再把殿裡的佈幔、匾額擺佈整齊。到時候,漁民們手捧肩挑著豬羊香燭等供品來到這裡,道士們點燃當地商傢或漁行老板捐獻的煙花鞭炮,殿上鐘磐齊鳴,眾道士低眉頷首,誦讀經文,香煙彌漫之中,人們頂禮膜拜,說不出的莊嚴神秘,道不盡的專註虔誠。

前來進香的人有本地的漁民,也有許多外地行舟路過的海客。但是不論南北東西,他們都可歸於兩大類:許願的和還願的。許願者焚香舞拜後,俯首在地,嘴裡喃喃地向海神傾訴心願;還願的上過香後,則取來去年許下的供品,燃放鞭炮,在傘蓋旗幔的擁簇下大肆張揚。據說曾有一位南方漁民一次許下6對旗桿的大願,第二年谷雨,他用一條大船專門從南方把它們拉來。那一天,天後宮中人山人海,6對約10丈高的旗稈左右排列,12面杏黃大旗迎風飄揚,鬥大的“天後聖母”字樣高聳入雲,無數信士翹首凝眸,心悅誠服。

這一天,也有到海邊就近在沙灘上、漁船旁燒紙焚香,面海膜拜海龍王的,他們多是離大廟較遠的漁民。而在石島、俚島等大碼頭,節日活動不但規模宏大,而且延續時間長。除瞭廟裡的活動以外,大街小巷,擠滿瞭踩高蹺、舞龍、耍獅子的人群,氣氛比過年還要熱鬧。

祭拜儀式的高潮在晚上。入夜,各個海口燈火通明。當地商傢和漁行出面組織,向各行各業籌資舉行盛大的“放海燈”儀式。儀式的規模類似於佛教的盂蘭盆會。放海燈前,於寬敞處設置巨形香案,擺放祭品,焚香燒紙,並請僧道兩眾築臺誦經作法,同時向海裡拋施舍—-預先蒸好的小饅頭。深夜,在低沉、蒼涼的鑼鼓聲中,人們聚集在海邊放焰火,拋施舍。施舍是米飯、饅頭等;焰火是自制的禮花,由鐵屑、木炭和火花藥制成,俗稱泥墩子。放焰火的同時,人們將自制的各式燈籠點燃,下面托一木板,放進海裡。此時,海上燈火一片,隨浪起伏,非常壯觀。以後的幾天,各村都要組織唱大戲,白天唱,晚上唱,最多的連續唱四五天,整個漁鄉,沉浸在狂歡之中。

在龍須島、成山頭一帶,儀式大體相似,隻是多瞭祭祀秦始皇的節目。秦始皇本是千古一帝,當地漁民世代相傳,逐漸把他說成瞭主管一方海事的神靈,因此對他的祭祀除瞭沿襲臣民對君主的那一套外,再加上一種對神的虔誠,故而這裡的祭拜活動在氣氛上就顯得尤為隆重。至於形式上的東西,反倒與別處相差無幾。 12

閩南冬至賽過年

每年農歷十一月中旬,約當公歷11月22日(或前、後一天),是冬至節,閩南俗稱“冬節”。

冬至是農歷廿四節氣之一,與清明、七月半和年兜為一年中四個重要節日,特別為人們所重視。泉州有“冬節小年兜”的諺語。

宋·《東京夢華錄》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慶祝往來,一如年節。”這是因為我國古代的歷法,曾以冬至為歲首的元旦日,隆重慶祝,改行夏歷後,冬至才退居次位。漢朝時,冬至成瞭“冬節”,魏晉南北朝時義改稱“亞歲”。

冬至之際,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因此是一年中黑暗最長的一個晚上。夏至則是白天最長,“冬至暝,夏至日”。冬至還可以預示天氣的變化,“幹冬至,濕年兜”,“濕冬至,幹年兜”。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冬至:州人不相賀,祭祠堂,舂米為圓饣甫之,謂之添歲,仍粘於門。”

搓冬節丸

閩南,冬節前夕傢傢戶戶一定要“搓圓”,而且明確規定是搓“冬節圓”。冬節圓是冬至應節食品。

將糯米粉捏成細條,分開小粒放在掌心中搓成丸子,放在鍋裡蒸或煮,添上食糖。為瞭增添喜慶的氣氛,還可以將一部分糯米粉拌上紅粉,成為紅、白相伴的小丸,粒粒珠圓玉潤,象征著團圓完滿。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征興旺吉樣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冬至日舂米作粉,搓圓投之沸湯中,摻以沙糖,合田薯樹片,以薦先祖;或以紅桔數粒、春花數蕊。黃梧陽(喈南)《冬至搓圓》詩雲:捧出巨籮看吉兆,一雙福桔一枝花。又雲:看他摘來成珠巧,端合前身是姓麻。兒童則泥粉裝人形龍鳳雞犬諸物,蒸熟之傾之經久。”

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意味全傢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

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合傢以甜丸湯為早餐。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清·嘉慶《惠安縣志. 風俗志》曰:“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於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

謁祖

泉俗有“冬節不回傢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傢過節謁祖。

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

入夜,舉行傢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一年中隻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寓“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傢庭興旺發達。

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掃墓、修墳

在惠安,冬節除祭祖外,還有一些清明節同樣的習俗,如可於是日前後十大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百無忌諱。

立冬之日說補冬

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立冬單從字面上可解釋為:“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冬季的來臨。早在《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確立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八個節氣,它清晰準確地標志瞭四季轉換的過程。

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開始。由於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並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於10度為冬季。但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中醫學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

不過,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中醫學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認為隻有這樣,到瞭寒冷的冬天,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

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根據自然界的變化引入人體冬季養生的原則———冬季養生應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起居調養強調瞭“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在西北地區天氣寒冷,才宜進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

閩南歷來註重“補冬”,為瞭能在這個節日讓傢人吃上營養補品,不少人就未雨綢繆,預作準備。事先喂養雞、鴨、鵝、兔等傢禽傢畜,傢中成員較多的農戶,自己喂養瞭山羊,沿海漁民,也佈喂養傢犬以備補冬之用,因羊肉、狗肉發熱量最高,農民特別是嚴冬也要出海的漁民,更喜愛“紅燜狗肉配燒酒”來補冬。

到瞭補冬之日,全國各地,大開殺戒,閩南更是傢傢殺雞宰鴨,並加入中藥“四物”合燉,以增加香味和營養素,也有的把西洋參或高麗參切片,包在雞、鴨盹之中縫好合燉,讓小孩子吃瞭長身體,有的用黨參、川七合燉,以加強骨骼健壯,總之想方設法,大力進補。出嫁的女兒,在這個節日,常給父母送去雞、鴨、豬蹄、豬肚之類營養品,讓父母補養身體,聊表對父母孝敬之心。補冬之夜,香噴噴的雞、鴨,經常佐以洋酒或中藥補酒,一傢人盡其所能地進行“補冬”。

民諺有雲:“立冬之時飲水也有補”,反映民俗對“補冬”之重視!

但是,有一點很重要,一定要記牢,補冬補的是溫熱的食物,忌諱過分大補,也忌諱性寒的食物(比如白菜、卷心菜、蘿卜等),不然會大打折扣!

12

福建泉州特色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唯一屬於婦女的節日。“數七”為陽數之一,是吉樣之數,因此七夕亦是吉祥之日。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七夕:乞巧。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去續命縷。”

七娘媽生

泉州民間關於七夕的傳說,一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與董永“百日緣”的故事,但後來泉州人把這兩個傳說混為一談,共同構成泉州特色的七夕故事。

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在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

泉諺有雲:“七月初七七娘生。”民間把這天界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是日要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七娘”,意為新拜“七娘媽”為義母(“契母”),供品另備一份,作為契子的孝敬,事後並以糖餅等物分送鄰舍,告知新契七娘之事;並於當天解去新生兒於端午節系於手腕上的“續命縷”(用五色絲線搓成,參見《端午節》),合香粉為一包擲置屋上。到瞭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系進行洗禮。這一民俗相沿成習,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少城市傢庭現已摒棄,但在農村中仍可見其遺存。

據說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報錯喜”,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

因此傢庭婦女們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準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紅髻索捆紮起來,拋上屋簷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

七夕中午,在簷口擺方桌,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肴七盤(如時令小芋頭,上面繞上紅紙,喻“芋仔芋孫”),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橋七乘,把七娘媽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請來,共慶“七娘媽生”。

掛“七娘媽燈”。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七夕:……傢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七娘媽燈”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如果當年哪傢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歷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剛結婚的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牛郎會織女時,喜鵲會紛紛飛至天河上,為之搭橋,名曰“鵲橋”。人們說,七夕當天,天上不見喜鵲,是都去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瞭;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頹頂,就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

“七夕”的晚上最好下點小雨,表示牛郎織女相會瞭,兩個人喜極而泣;或謂牛郎、織女於分手之際,彼此依戀不舍,揮淚告別。

焚送“七娘轎”

另一說:七娘媽指七娘夫人。

泉俗視七娘媽為婦幼保育神,七月初七是其神誕。七娘媽即鬥母、送子、催生、奶母、痘疹、眼光、引蒙七位娘娘,沒有專廟,僅東嶽廟附有七娘夫人祠,天後宮附有育子司祀之,民間信仰極廣。

因“七娘媽”是七個,因而都與“七”有關。主要有:七娘轎(七乘)、七娘亭(內有七個仙娘之像),其餘陳列的果蔬、糖果(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子等,一般也以七為數。

每年七月初七,傢傢戶戶在傢中設香案,面向天井空中,祀“七娘媽”。祀牛、女之俗,在唐代已見端倪。唐·《開元遺事》雲:“明皇與貴妃於七夕宴華清宮,列酒果與庭,求恩於牛、女星。”泉州供祀“七娘媽”的禮物,一般有:生花、熟花、紅髻繩、剪刀、糖粿(甜米團丸)、瓜果、“浥飯”(油咸飯)、三牲、酒醴等。

而凡該年有初生嬰兒者,要拜七娘媽為“契母”稱“新契”的,或有十六歲子女宣告成年於這天拜辭“契母”稱“洗契”的,除上述供品外,還要加供七娘亭、七娘轎、胭脂、香粉、炒糖豆,祀畢焚送七娘亭、七娘轎。

“七娘轎”和“七娘亭”保留瞭民間紙紮藝術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別致,比較講究的亭中還紮有彩繪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觀。據說,七娘亭的流傳源於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以錦綠結成樓殿,高百尺許,上可容數十人,陳設花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許源自於此。 12

廣東四會柑橘文化藝術節

每年的金秋時節,四會市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柑桔節,以柑桔為媒,舉行大型的商貿洽談和文化藝術表演活動,吸引四方賓客,前來品嘗柑桔,洽談生意。

四會市是有名的桔子之鄉,有著悠久的柑桔種植歷史。據史料記載,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四會就開始較大面積栽培柑桔,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稱四會為“凍柑”。

由於四會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氣候、土產和柑農豐富的栽培經驗,四會柑桔以其皮薄、清甜爽口、味鮮無渣特點而聞名海內外。從明朝開始,四會每年都要選送最好的柑桔進貢朝廷,故稱“貢柑”。明末清初,綏江河畔的鄉村大面積種植柑桔。

時至今日,柑桔種植業更是成為四會的一大產業,柑桔品種達三十多個,四會真正成為瞭柑桔王國,在廣海北線、四連線公路兩旁也形成瞭大規模的柑桔集貿市場。

四會沙糖桔,果實為扁圓形,色澤橙黃。分佈於廣東省等地區。

四會沙糖桔,原名十月桔,原產四會,是四會沙糖桔主栽品種之一。因其味甜如沙糖故名。沙糖桔是四會傳統土特產,又是柑桔類的名優品種,並被《羊城晚報》譽稱“一枝獨秀”。沙糖桔果實扁圓形,頂部有瘤狀突起,蒂臍端凹陷,色澤橙黃,裹壁薄,易剝離。果形指數0.78,單果重62—86克,可食率71%,可含溶性固形物11%,每100毫升含全糖10.55克,果酸0.35克。果肉爽脆、汁多、化渣、味清甜,吃後沁心潤喉,耐人尋味。該產品馳名中外,60—70年代,曾批量暢銷東南亞和港澳地區。

四會沙糖桔知名度比較高,廣東沙糖桔主要為四會沙糖桔正宗,尤以黃田鎮出產的為正宗,唯其鮮美而極甜,無渣,口感細膩,實為極品!

奇特的閩南中秋習俗:廈門博餅

博餅,是廈門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廈門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

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驅逐荷夷收復臺灣。鄭成功的士兵來自福建、廣東各地,到中秋節前後,士兵們倍思親人。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為瞭寬慰士兵離鄉背井、思親想傢之念,激勵士兵先國後傢,克敵制勝的鬥志,便與兵部衙堂(今廈門洪本部巷32—44號)的屬員,經過一番籌謀,巧設“中秋會餅”,讓士兵們賞月玩餅、品茗談天。於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瞭如今廈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在古代,“博”是一種棋戲,後泛指賭博運動。當然,沿襲到現在,博餅不再有賭博的意味,而是成為廈門人中秋聚會的保留節目。當骰子在大瓷碗裡落下,發出叮叮當當的清脆響聲,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地飄出,各個眼底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溫馨。

中秋博餅,講究的就是一個開心,是博一個好兆頭,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一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這當然是因為博餅活動裡傾註瞭人們的感情寄托。所以,廈門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把中秋節過得比春節還熱鬧,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皓月當空,傢傢戶戶燃起紅燭,擺著會餅,全傢老小,親朋好友,五六個人一會虔誠地擲骰子,看月神賜福給誰,熱烈有趣,笑聲不絕。

月餅在廈門的博餅風俗中,有一個自己的名字,美曰:會餅。每年中秋節前後,廈門的餅店便大量生產中秋節博餅專用的套裝會餅上市供應,有餡餅、廣東餅,包裝精美,為送禮佳品。這是中秋博餅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傳統的會餅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餅匯聚而成的,一套會餅計有:狀元餅1個,對堂餅2個,三紅餅4個,四進(士)餅8個,二舉(人)餅16個,一秀(才)餅32個。

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會餅中,最美味的不是狀元餅,而是“三紅”餅。

這來源於一個有趣的傳說:永樂二十二年(1442年)甲辰科殿試,狀元名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於是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在廈門人的說法中,這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鬥”之輩,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實學。因此,狀元餅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三紅餅總是味道最好。

現在,博餅依然是廈門人最鐘愛的中秋活動,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民俗節日形式,但“會餅”的形式也在發生著改變,出現瞭更多新的“會餅”,不再是月餅,而是由實用物品組合而成,比如:沐浴露、洗發水等等,也可以是食品,比如:果凍、薯片、可樂什麼的,反正是你自己想要的東西都可以用來做“會餅”,有的單位還升級到高檔禮品,隻要按照會餅規定的數量組合就成。這或許是因為大傢就是想在節日中找個樂,而這個樂子變得更實際些吧。 12

山西懷仁過年習俗:請王

懷仁人過年有個習俗,叫請王,又叫請祖祖。祖祖,即已經去世的親人。活人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過年請王之上,雖然早已陰陽兩隔,但總認為親人們在天有靈,會跟著傢人回來一起過年。這也許是後人孝順已故親人的一種表現。

孝子賢孫們每當大年三十這天會早早把已故的親人遺像拿出來,用佈子擦的幹幹凈凈,然後找個桌子恭恭敬敬地擺上。遺像兩邊各豎立著一雙筷子,前面擺放著大大小小放滿花生、瓜子、糖、餅幹、水果的盤子。盤子前放一個香爐,一日三餐前要都上香。自我有記憶以來,我傢都是父親親自到墳頭去請王。

到墳頭請,據說原因有三。其一,既然是請,就得親自前往。劉備當年請諸葛亮出山,還三顧茅廬呢。其二,是怕親人們離世太久,早已不認識回傢的路,故需後人親自前往墳頭,起個帶路的作用。其三,有老年人講,如不到墳上請,會把沒有後人、無傢可歸的孤魂野鬼給“請”回傢。據說有傢人過年請王,在十字路口喊:“親人們跟我回傢過年哇”!結果親人們不知道請回沒有,到是請回來些“不速之客”把傢裡的瓶瓶、罐罐、碗碗把玩的叮叮當當響個不停,一傢人被鬧騰的嚇瞭一晚上,第二天趕緊找瞭個懂道行的人給做瞭法事送走瞭才平安無事。雖然迷信色彩太重,但鑒於此,老懷仁人還是寧可多跑些路子,去墳頭去請王。

我第一次跟父親請王大約是七八歲的樣子。從我傢騎車到墳上,要經過“南閣”、“十字街”、“白衣寺”、“北閣”、“天主堂”、“果園”大約半小時路程。父親頭戴兔毛棉帽、身穿棉大衣,戴著棉手套,雙手緊握住車把,腳吃力地蹬著大二八自行車。臘月的寒風刺骨,刮到臉上生疼,像刀割一樣。我坐在後座,蜷縮著身體,時而抬起頭看看走哪瞭,時而閉著眼什麼也不去想,隻是一路上聽的有人問父親: “抓恰”?父親總是回答:“請王”!過瞭果園,我們就進入一片樹林,沿著彎彎曲曲的林間小道,遠遠就看見瞭五個墳堆。終於到瞭,父親雙手捏住剎車,一條腿撐住地,另一條腿靈活地繞過車梁說:“到瞭,下來哇”。我一個剪子跳下車來,環顧四周,枯枝敗葉,荒草叢生,好生淒涼。回頭看瞭看父親,在一個墳堆前蹲下,將提前準備好的一束香和火柴掏出來,擦著火柴,點香。風呼呼地刮著,火柴幾次都被刮滅。父親隻得從地上抓瞭一把幹草,點燃,然後將香放在燃燒的幹草上面,一會兒,香就點著瞭。父親在每個墳堆前都插上瞭香,剩下的香一邊交給我,一邊喊:“祖爺、祖奶、爺爺、奶奶、大爺跟上我回傢過年哇”。就這樣,就請上王瞭。我依然坐在後座,隻是手裡多瞭一把點著的香。原路返回父親都要停住好幾次,叫我找個地方插支香,尤其是在拐彎的角落。我問父親插香有啥用,父親說是在給祖祖們指路,不然祖祖們會迷路的。

終於到傢瞭。父親停好車,開門,掀開門簾,停頓下一才放下,好像是叫祖祖們先進傢。“請回王啦”?奶奶問。“嗯,請回來瞭”,父親邊摘帽子邊說。此時,奶奶給祖祖沏好茶,將熱好的燒豬肉、炸帶魚、餃子等好吃的端到祖祖桌前。而父親也點燃瞭香,插到香爐裡,一團團煙霧裊裊上升,變換著各種各樣的造型,好像祖祖們陌生的臉。片刻之後,父親開始在祖祖桌前燒紙,紙灰殆盡,奶奶對著祖祖桌上的像說:“吃好喝好,上街去逛逛,買點東西哇”!我當時總以為,祖祖能看見我,而我卻看不見他們。

祖祖要在我傢住上半個月。一日三餐,我們吃,祖祖也要“吃”。吃飯前,父親總是要給祖祖桌上放個小碟子,每樣飯菜少夾點。祖祖“吃”過瞭,父親才將祖祖桌上的飯菜倒進自己的碗裡。當然,也有忘記給祖祖“吃”飯的時候。一傢人吃瞭一陣瞭,有個人才會反應過來。“還沒給祖祖吃瞭。”於是,我們趕緊再補上,好像怕得罪瞭祖祖似的。

正月一天一天的過著。傢裡的好吃的也所剩無幾,隻有祖祖桌上的盤子裡還沒變少。“祖祖為什麼不吃?祖祖隻是聞聞味嗎?”我心裡念叨著。好幾次,我站在祖祖桌前,想伸手從盤子裡挑個喜歡的糖都被奶奶制止,並告誡我:“不能偷吃祖祖桌上的東西,小心祖祖捏你的嘴”!從那以後,我不敢靠近祖祖桌子。我甚至一個人不敢在傢,害怕傢裡還有個會捏人嘴的祖祖。

日子一天一天過著。元宵節過後的正月十六下午是送祖祖的日子。再次給祖祖吃好、喝好,燒完紙,掀開門簾,祖祖就算送走瞭。這次,是自己走的,祖祖大概已經認識瞭回傢的路。我也終於能吃上祖祖桌上那盤盼望已久的好吃的瞭。

這之後的幾年,我依然坐著父親的大二八去請王。後來我的奶奶和爺爺相繼去世,我開始獨自一人去請王。不同的是我由大二八,逐漸換成瞭摩托車,又由摩托車逐漸換成瞭汽車。還有,祖祖桌上盤子裡的好吃的,我不知從何時起開始敢偷吃瞭。

後來我知道,給祖祖擺上好吃好喝,那隻是活人的一片心。 人死如燈滅,做子孫的趁親人們活著的時候多孝順孝順,想吃吃,想喝喝,想穿穿,不給氣受,不給臉看。這,也許比親人們去世之後,過年再請回來做個表面文章更有意義吧!

山西懷仁過年習俗:迎喜神

所謂“迎喜神”即過完年之後,男女老少拿上香、黃表、鞭炮去喜神所在的方位上香、燒紙、放炮,然後就近抓上一把柴火(幹樹枝)拿回傢放到自傢炕洞燒瞭,這樣就算迎瞭喜神。據說迎瞭喜神會保佑傢中外出上學的、在外工作的、經常出門的人在一年當中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迎喜神一般都是由傢中長者帶領,如傢中有人去不瞭,可叫其他人帶上他(她)平時經常穿、戴的衣服和帽子來代替。每當正月初二這天上午,懷仁老城人不約而同,浩浩蕩蕩地從四面八方前往同一個地方,大致位置是在原來的南園。

關於迎喜神的日期及方位,這麼多年來,許多人都存在一個誤區,包括我在內,總認為正月初二就是迎喜神的日子。經查閱資料,這裡與大傢一起簡單地瞭解一下有關喜神的小知識,同時也分享一下我個人學習的一點心得。

喜神有坐喜神、睡喜神、怒喜神、醉喜神、笑喜神五種,《喜神喜怒歌》裡講到“甲己端坐乙庚睡,丙辛怒色皺雙眉,丁壬吃得醺醺醉,戊癸原來喜笑誰”。我們這裡所說的迎喜神一般是迎笑喜神。在《協紀辯方書》中載有“喜神方”,可據以定喜神所在方位及時辰。“甲、己日在艮方(東北方),寅時(3點至5點);乙、庚日在乾方(西北方),戌時(下午7點至下午9點);丙、辛日在坤方(西南方),申時(下午3點至下午5點);丁、壬日在離方(正南方),午時(上午11點至下午1點);戊、癸日在巽方(東南方),辰時(上午7點至上午9點)。”這說明喜神位於正南、東南、東北、西北、西南五個方位,每日一方。假如正月初一為西北,初二則為西南,初三為正南,初四為東南,初五為東北,如此周而復始。(喜神方向可按照八卦方位圖逆時針每日變換,循環往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易經》中的“五行八卦理論”詳細瞭解)

而怎麼才能知道要迎的笑喜神究竟在正月初幾呢?這裡要提到一個古代歷法中的“天幹、地支”知識。

“天幹”就是上面我們提到的甲、乙、丙、丁、戊、己、艮、辛、壬、癸,所謂“十天幹”;而“地支”其實是我們熟悉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地支”。天幹和地支組成瞭古代歷法紀年。比如今天是公立2018年2月13日,是農歷的戊戌年、甲寅月、丙子日,這裡的戊戌、甲寅、丙子就是幹支。至於如何把公歷的年、月、日換算成農歷的年、月、日,現在最簡答的辦法是手機APP下載個《中華萬年歷》。比如通過手機查看萬年歷,我們便可以得知今年的正月初一是戊戌年、甲寅月、己卯日。這裡的“己卯日”中的“己”便是當天的天幹,“卯”是地支,地支我們這裡不需關心。

結合上面解釋,“甲、己日在艮方(東北方)”以及“甲己端坐”可知,今年正月初一喜神在東北方,是坐喜神;正月初二是個“庚辰日”,“庚”便是這天的天幹,結合“乙、庚日在乾方(西北方)”及“乙庚睡”可知,正月初二喜神在西北方,是睡喜神;正月初三是個“辛巳日”,“辛”是這天的天幹,結合“丙、辛日在坤方(西南方)”及“丙辛怒色皺雙眉”可知,正月初三喜神在西南方,是怒喜神;正月初四是個“壬午日”,“壬”是這天的天幹,結合“丁、壬日在離方(正南方)”及“丁壬吃得醺醺醉”可知,正月初四喜神在正南方,是醉喜神。排除瞭正月初一至初四,今年我們要迎的笑喜神,恰恰又不在正月初二,而是在正月初五的東南方,這也與我前面所說的“誤區”不謀而合。至於詳細推理過程,並不復雜,大傢可仿照我前面四個例子,照葫蘆畫瓢。

由此看來,許多人習慣性地在正月初二迎喜神,確實不夠嚴謹。今年要迎喜神的朋友,切記不要盲目隨從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