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文史

十堰過年民俗

大年三十守歲,傢傢戶戶要燒大火,初一的餃子稱元寶,出嫁瞭的女兒也能回娘傢團年……十堰市地處秦巴山區東段、漢水中遊,鄰近南北要沖襄陽,為東西南北交通要道。說起過年習俗,十堰也有獨特之處。

團年飯

什麼時候吃團年飯?十堰各地風俗不同,早餐、中餐、晚餐各有說道。

據《十堰民俗》記載,十堰人吃團年飯時,若哪傢當年有人逝去,團年時按輩分在桌子上放一套碗筷,以示死者回傢團年。因門神是攔鬼的,這年團年不貼門神,不貼紅對聯,貼黃紙寫的對聯。

舊時出嫁瞭的女兒不能在娘傢團年,《婚姻法》頒佈後,娘傢和婆傢都是直系親屬,兩傢實為一傢親,加上現在有很多獨生子女,過年娘傢和婆傢老人在一起吃團年飯的新風俗也出現瞭。女兒和女婿也可趕到兩傢團兩個年,誰傢團年飯早,先到誰傢吃團年飯。

團年飯菜很講究,比過喜事擺宴席還豐盛。桌上的菜有涼拌菜、炒菜、蒸菜、湯等,各種菜俱全。涼菜有涼拌黃豆芽、豬肝、牛肉、香腸、臘魚、雞爪子(為圖吉利叫抓錢手)、醃雞蛋和鴨蛋等。上涼菜的第一盤是黃豆芽,它的形狀像金黃如意,故名“如意菜”,取“年年如意”之意。炒菜有雞鴨和豬肉塊、豬腰花、魚等,葷素搭配。蒸菜即各種蒸肉,有八寶飯、紅薯丸子、蒸大酥、小酥、紅肉等。

湯有蓮藕熬豬蹄、牛羊肉燉蘿卜湯、山藥燉雞湯等,漢江河邊還有蒸盆魚、翹嘴鲌魚湯等。在竹溪縣,很多傢庭的團年飯上還會上一道美味的竹溪蒸盆。

菜上齊瞭,一大掛鞭炮點燃,在祝福聲中,全傢人歡聲笑語,團年飯終於可以開始瞭。

過去團年時,鄖縣喝老黃酒,房縣喝“白馬尿”,其它地方多喝苞谷酒。如今,生活條件好瞭,各種酒均有。於是,在傢長的帶動下,全傢觥籌交錯,歡聚一堂。

年夜飯豐盛,大傢吃得有滋有味。晚輩舉杯向長輩依次敬酒,祝長輩多福多壽。

過去團年飯宴席上有一盤整魚,隻能看,不能吃,等三天年過後才能吃。“魚”與“餘”諧音,整魚留下代表“年年有餘”、“有餘有剩”。這是對下一年的美好祝願。

包餃子

十堰人大年初一吃餃子,也叫“吃元寶”。因為餃子白白胖胖的,就像元寶。正月初一吃元寶,意味著“招財進寶”。

餃子不叫餃子,叫“元寶”,還有一個原因,與十堰流放文化有關。流放到十堰的王公貴族都受過驚嚇,總是提心吊膽,怕被殺死。餃子與“絞死”、“絞子”諧音,為瞭避免忌諱,叫“元寶”最好,故而流傳至今。舊時,大年初一吃餃子都是頭天晚上包好,包餃子是全傢總動員、齊上陣。

正月初一吃的元寶是福也是寶,咬下去是希望,吞下去是祝福。坐在桌上的一傢人,細細品味的是口福,有吃有笑是親情。

現在超市裡有速凍餃子,買幾袋下鍋很省事,雖說吃餃子有蒸、煮、煎、炸多種花樣,但比起過去在傢中手工包餃子的氣氛,實在差遠瞭。

洗膝蓋

老人們講,大年三十團年後,小孩子要洗膝蓋,洗瞭就會有錢收。

這一說法相傳是因為臘月天冷,小孩子怕冷不願意冼澡,大年下大人忙,又不便打罵小孩子,隻好用哄的辦法讓孩子洗澡。於是,大人說:“不洗膝蓋,明年出門就得不到錢。”小孩子信以為真,忍著寒冷去洗澡,而且自己用力洗自己的膝蓋。第二天大年初一,給祖宗們拜年,果然得瞭錢,“大年三十洗膝蓋”的民俗就流傳至今。 12

古代詩歌中的“勞動節”

“五一”勞動節是全世界勞動者的節日。這一天,勞動者們以不同的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翻開我國古代詩歌作品,裡面記載瞭許多關於勞動者辛勤勞動的詩篇,歌頌瞭勞動偉大、勞動創造生活的美好情懷。

最早記載這個 “節日”的是 《吳越春秋》的 《彈歌》,這首歌謠隻有八個字: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反映瞭我國遠古漁獵時代人民的勞動生活,描寫瞭他們砍竹、接竹、制作彈弓,並發射彈丸捕獵禽獸的全過程。語言淳樸、自然,概括力極強。詩句中流露著原始人類對自己學會制造狩獵工具的自豪和喜悅,也表現瞭狩獵勞動的緊張、活潑和愉快,以及原始人類要求獲得更多獵物的渴望。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裡面記載瞭許多關於勞動的不朽詩篇。最熟悉的莫過於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這首詩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描寫的是奴隸伐檀造車的勞動情景,流露出對剝削者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不滿情緒。 《詩經》中 《七月》描繪的是一幅瑰麗的農耕圖,敘述瞭農夫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並記載瞭當時的農業知識和生產經驗: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畢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還有如《芣苢》描繪的是農婦們采摘車前子時的快樂情景, 《噫嘻》反映瞭周初的農業生產和典禮實況, 《十畝之間》描寫瞭幾個小夥子相約去看采桑姑娘歡快而歸的情景。這些詩描繪的勞動大多是輕松愉悅的,極具生活情趣。

陶淵明是我國山水田園派詩歌創始人,他的 《歸田園居》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描寫瞭詩人隱居之後躬耕勞動的情景,抒寫瞭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享受田園勞作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全詩平淡、質樸、自然、清新,言簡意長,真摯感人。

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詩人輩出,他們寫下瞭許多同情勞動人民疾苦、歌詠生產勞動的著名詩篇。李紳的《鋤禾》: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全詩僅20個字,生動刻畫瞭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汗珠灑在灼熱土地上的情景。

李白一生寫詩無數,流傳下來的就有近千首。他的 《秋浦歌》 (十四):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描寫瞭一幅瑰瑋壯觀的秋夜冶煉圖。在詩人的筆下,光、熱、聲、色交織輝映,明與暗、冷與熱、動與靜烘托映襯,鮮明、生動地表現瞭火熱的勞動場景,酣暢淋漓地塑造瞭古代冶煉工人的形象。透過短短二十個字,我們不難感受冶煉工人的辛苦以及作者在字裡行間對他們的贊美之情。

白居易寫過許多直接描寫勞動場景的詩篇,著名的有 《觀刈麥》: “田傢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首詩描寫瞭麥收時節,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裡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的情景。而勤勞的青壯年農民在南崗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隻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農活。詩中浸透著對勞動者的深切關懷和同情,實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現實主義詩篇。

相比之下,宋代范成大寫的 《四時田園雜興》,則描寫的是另一種勞動景象。農民通宵打稻谷,搶收搶種,和天氣賽跑,全傢齊上陣,親友來幫忙: “新築場泥鏡面平,傢傢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寫出瞭農民收獲的歡樂和勞動的愉快。而他在另一首同題詩裡又是這樣寫道: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傢。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他把那種男耘田、女織麻、孩童學種瓜等幾幅饒有意趣的農傢生產小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勞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勞動創造生活,勞動創造美。在古代,雖然沒有一個固定的節日,也沒有一種特定的儀式慶祝勞動節,但這絲毫不影響人們對勞動以及生活的熱愛之情。而今,我們從那千年的古韻裡,依然能夠讀出勤勞質樸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十堰清明節民俗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歷史悠久。

十堰人將清明節與寒食節一起過

清明最早隻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

因為清明節和寒食節的來歷同出一源,所以關於寒食節的日期,自古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另外一種說法是清明節的前兩天。十堰當地人為簡便起見,就把兩個節日混為一談,一起過瞭(或隻過清明節)。反正兩個節日都是祭奠亡人,日子又說不清楚。

清明節不僅是祭祖的日子,除瞭祭祖、上墳外,清明節十堰還有一些十分有趣的民間活動:踏青、蕩秋千、 放風箏、插柳、栽柳等等。

清《房縣志》卷十一《風俗》記載: “清明節,折柳插戶,簪鬢,各處傢墓拜掃紛紜,城南梳妝臺尤盛。染紙帛剪幡羅系竹竿插墳上。遊人載酒尋芳,設障行廚,滿耳笙歌,盈眸羅綺,與鶯燕相和,花柳爭妍,乃謂之踏青。少年競放風鳶,或走馬較射,鬥草踢球。向有封培古墓,收掩遺骸,亦見古道猶存。”

踏青

清明節人們要去野外上墳,祭拜祖先,順便遊山踏青,故又叫“踏青節”。杜甫詩雲:“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張先有詩雲:“芳草拾翠莫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踏青也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充滿一派勃勃生機。人們或攜傢人,或與朋友結伴,在鄉間的小路上,踏著青草,賞著百花,拂著悠悠春風,聽著陣陣鳥語……真是心曠神怡,其樂無比。

戴柳帽、插柳

這一習俗也是由介子推而來的。介子推死後,晉文公重耳將其母子葬在柳樹下。每到此日,便號令傢傢插柳、禁絕煙火,以此紀念介子推。自此以後,人們便折柳枝掛在門外,踏青時也折下柳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遮太陽,後來又演變成插柳枝植樹綠河堤。

蕩秋千

這是青年男女最喜歡的習俗。做秋千簡單省事,在兩棵大樹之間,吊上兩根粗繩,下邊系上一塊橫木板,秋千就做成瞭。人坐在橫木板上,兩手抓住繩子,腳尖踢地或他人助力,人就在空中蕩起來。古時秋千繩上紮著彩帶,蕩起來彩帶飄飛,暖陽輕風中十分愜意。

放風箏

“風箏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巧樣,一行飛上碧雲端。”這是清代一首詠風箏的詩。每年從立春到清明節,都是放風箏的好季節。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晚也放。夜間在風箏下或拉線上掛上一串彩色的小燈籠,稱為“神燈”。古時還有放飛風箏後把線剪斷,任憑清風把它送往天涯海角的習俗,據說這是為瞭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清代詩人趙翼寫過一首《美人風箏》的詩:“誰傢掌上一嬋娟,飛入高空艷影翩。風送幾疑天賜女,雲遊不作地行仙……”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用來訓練武士。清代《房縣志》卷十一記載:“少年競放風鳶,或走馬較射,鬥草踢球。”

青年約會

清明節不僅是祭祖的日子,舊時這天傢長也放個假,讓青年男女外出約會、遊玩、談情說愛。十堰地區的許多民歌反映瞭這一點,如“三月時清明,在傢等親人。隔墻喊姐姐不應,活活氣死人。”“三月是清明,陪妹去踏青。踏青是借口,試試妹的心。”“三月清明向外看,桃子開花朵朵艷。哥給小妹摘一朵,花開不謝到來年。”“清明時節槐花開,手攀槐枝望郎來。娘問女兒望什麼,我看槐花幾時開。”

忙農活

清明節還是中國農事二十四節氣之一,從這時起,人們開始要忙農活瞭。農諺雲:“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下秧栽白田,谷雨下秧栽麥田。”“清明上山插桿旗,植樹造林人馬齊。”還有些預測年成和時序的農諺說:“清明要晴,谷雨要淋。”“清明雨紛紛,秋糧增千斤。”這都是人們對自然規律的總結,對於指導農事活動很有作用。 12

十堰地區元宵節燈會習俗

十堰各地的元宵節均有獨特的習俗。

鄖陽鳳凰燈舞

史料記載,鄖陽鳳凰燈舞起源於清光緒九年 (公元1883年)的鄖陽。“正月十五為上元節,通衢張棚結彩,火樹銀花,燈燭輝煌,又火龍、鳳凰、竹馬、獅子,皆以竹紙裝點為之……”這是《鄖陽府志》對鄖陽人正月十五玩鳳凰燈舞的記載。

鄖陽鳳凰燈舞是鄖陽獨有的民俗文化,有“楚人崇鳳活化石”之稱,是“楚人崇鳳”遺風的生動體現,是中國漢族民間舞蹈中唯一的燈舞藝術形式。1988年被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的首篇。這種燈舞集傳統舞蹈、繪畫、民間手工藝和民間樂曲於一體,被列入第四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鄖陽鳳凰燈舞表演按照“擁鳳出巢-鳳凰遊園-鳳凰尋花-鳳凰梳羽-鳳凰打盹-鳳凰展翅-鳳凰朝陽-鳳凰回巢”等程序依次進行,並配以風格獨特的鳳凰燈舞曲調,跌宕起伏,激越歡快,凸顯出濃鬱的地方特色,每年春節、元宵節期間在街頭、宅前、場院演出,尤以正月十五、十六最盛。

上津火龍燈舞

火龍燈舞,亦稱龍燈大鼓,是目前在鄂西北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民間舞蹈形式,參加舞龍的隊伍多達上百人,鄖西縣上津火龍燈會包括農歷正月十六元宵節習俗和火龍燈舞賀歲兩個部分,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傳承歷史。

上津火龍燈會中的火龍燈舞,以火龍燈舞、獅子燈舞為主體,各類儀仗配飾多達56件。每一個儀仗配飾,都蘊涵著一個傳統民間故事。上津火龍燈會有會規,一般從農歷正月十二在楊泗廟開光開始,到正月十六在佛爺洞前搌燈結束。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則是真正的玩燈時間。玩燈期間,傢傢戶戶配制大煙硫、亮花子,專燒獅子和龍,形成煙花放射,人在火中跳、龍在火中舞的熱鬧場面。從正月十二開始至正月十六結束,整個活動貫穿瞭請龍、龍點睛、舞龍耍獅、搌燈等,狂歡一直進行到元宵夜。正月十六下午,人們再次來到金錢河畔,點燃火龍,虔誠地舉行“送龍”儀式。

六裡坪水獸燈

水獸燈是流傳在武當山下漢水兩岸廣大農村的一種民間燈舞。水獸燈中的獸,頭如龍頭,身像魚有鱗,天靈蓋上長出一支又粗又尖的獨角,是神話傳說中的獨角獸形象。丹江口市六裡坪鎮財神廟村是水獸燈的發源地和主要傳承地,在六裡坪鎮,每逢春節,民間都要玩這種水獸燈。水獸燈,在漢民族乃至整個中國的春節傳統燈舞裡都是絕無僅有的。

竹溪“萬民傘”

萬民傘是以傘為核心道具的民間傳統舞蹈,是竹溪過年習俗之一。萬民傘舞蹈起源於唐,明代初期流傳於竹溪,盛行於明清時期。凡為人民群眾辦好事、主持正義者,受百姓擁戴者,百姓都要舉辦送萬民傘的儀式,為其頌德謝恩揚名。

傘用竹篾作骨架,比普通雨傘大三四倍。傘面由紅黃色紗綢紮制,色彩搭配絢麗多彩,鮮艷奪目。傘蓋按四方八卦點綴上“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四季如意”、“五谷豐登”的圖案,寓意太平盛世,萬民喜樂,故稱“萬民傘”。後來,“萬民傘”演變成民間大型歌舞娛樂形式,傳承瞭幾百年。

“萬民傘”表演隊伍人數不限,少則二三十人上臺表演,多則百人左右遊鄉或場地演出。擎傘人是領隊,轉場遊鄉時,撐傘人走頭陣邊扭邊舞邊唱,表演隊伍緊隨其後,踏著“打長板”鑼鼓點,秧歌式邊扭邊走邊唱和聲。場地表演時,手撐“萬民傘”的人居場地中央,其餘圍圈牽手起舞,隨著鼓樂“跑灘調”快節奏跳躍起舞。

玄武燈舞

房縣玄武燈舞是根據流傳在武當山地區的玄武大帝神話故事設計、制作、表演的民間舞蹈,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

房縣玄武燈舞表現形式為以龜、蛇為道具,分為龜舞、蛇舞兩個部分。龜舞由5位男演員操縱龜形道具,與蛇形道具相配合。蛇舞則反之,由5位女演員操縱蛇形道具,與龜形道具相配合。玄武燈舞開演時,一個大烏龜和一條長蛇在前邊開路,沿途,雄性長蛇頻頻向雌性烏龜求愛。時間一長,雌性烏龜被長蛇所引誘。蛇龜結合時,就形成瞭玄武,這一年必定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觀眾就手持煙花朝向玄武身上燃放,鑼鼓震天敲響。

玩船燈

玩船燈,又叫彩蓮船、玩彩船、跑旱船,它是秦巴山區、漢水流域一帶頗為流行的民間傳統舞蹈形式之一,表演歷史悠久。表演時,由一位姑娘頭插花、耳戴墜、著綢緞彩衣花裙、腰系綢帶,跨坐船中。一男子頭戴翻卷草帽扮撐船的艄公,手持篙桿劃船。船舷兩側,四至六人幫船,還有人扮著大頭娃娃和老媒婆,手持大蒲扇或長竿旱煙袋,在船舷四周搖擺嬉戲,以滑稽動作引人取樂逗趣。另有幫船四人,少女打扮,穿紅著綠,腰系彩帶,在船兩邊扭舞助陣。

彩船臥灘,是玩彩船的高潮部分。艄公大聲喊叫:“船兒臥瞭灘呀。大傢齊心幹哪,闖過激流和險灘呀,勝利在眼前。”觀眾隨聲附和,喝彩聲不絕於耳。

拉犟驢

拉犟驢花燈多見於竹溪、竹山一帶,主要表現老婆婆騎驢進城途中發生的故事。出場前毛驢長嘶一聲,接著毛驢就犟著脖子,拽著老漢亂跑。老漢與老婆婆的詼諧對話,逗得觀眾捧腹大笑。舞蹈在表演騎驢上坡、下坡、過河時的動作真切、情感細膩,既表現老婆婆各種騎驢技巧,又刻畫毛驢的倔犟。滑稽有趣的表演,營造出輕松歡快的戲劇情調。

獅燈舞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該習俗在十堰城鄉較為常見。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鄖陽螞蝦燈舞

安陽口螞蝦燈舞是流傳於鄖陽區安陽鎮的一種民間舞蹈。每年春節、元宵節在集鎮街頭、宅前或場院出演,尤以正月十五、十六最盛。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外,竹山縣古屬庸國,元宵節期間,主要有彩船歌、民歌、竹山高腔、黃州點子等傳統藝術表演。

十堰“臘八節”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俗稱“臘八節”。在這一天,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在鄂西北十堰至今保留有喝臘八粥、殺年豬等習俗。

臘月殺年豬

臘月殺年豬,是十堰人忙年最熱鬧的習俗。有沒有年豬殺,也是看十堰人過年是否豐盛的標志。

於是傢傢戶戶的女主人千瓢潲水、萬瓢糠地喂豬,盼的就是過年有豬殺。殺豬的時間是從臘月開始。

過去,十堰人殺年豬一般是不賣的。殺年豬的時間往往由豬的大小而定,大豬過年吃不完,可以提前做成臘肉。苦一點的人傢豬小,經不住吃,就等到臘月二十左右才殺。

《房縣民歌·十二月》有唱詞說:“臘月二十臘,傢傢把豬殺。砍上肉一吊,拎到姐的傢舊時,十堰深山老林子的人貧窮,苦巴巴地忙上一年,就指望殺頭年豬,肥肥口。

人們趕在一塊兒殺年豬,殺豬師傅就俏瞭。殺豬師傅一身油膩膩的衣服,平日裡誰見瞭也離他三尺遠,可進入臘月,誰也不嫌棄殺豬師傅臟,提前好幾天排隊接他。沉甸甸、油乎乎的殺豬工具簍子,也有人幫著收拾,搶著拎走。

殺豬當天特別熱鬧。主人起大早,在院子空地壘起柴灶,架上大鐵鍋,劈柴燒水。挑來一擔水,滿滿裝一大鍋,然後再給要殺的豬上一瓢好吃的食水。一請殺豬師傅,二請幫手到,三請喝殺豬酒的親朋鄰居捧場。

老年人趕來等殺豬水泡腳,小娃子等著搶“豬尿泡”,看傢狗們成群地跑來搶零碎……人們看著大火、水汽,等豬出圈,說說笑笑特別熱鬧。

殺豬師傅到場,和人們寒暄幾句話後,像上沙場點兵點將一樣,指揮大傢幫忙搬板子、支案子、扯豬尾、掀豬耳、抓豬腳、接豬血……豬上案後,殺豬師傅左手搬豬頭,右手持“點心刀”,麻利地插入豬頸部。豬流一會兒血後就不動瞭,於是吹豬腿、打豬身、燙毛、刮毛,接著,白花花的豬肉就橫在腰盆上瞭。

喝臘八粥

清《房縣志》卷十一《風俗》稱,“臘八日,以米和麥豆及諸蔬果作粥,謂之臘八粥。果木有不實者,以斧斫樹著粥於穴,問曰:‘結不結,枝壓折。’謂之‘喂樹’。”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十二月八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細腰鼓,戴胡興,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

“臘”是古時中華民族的祭祀名稱,農歷十二月為臘月。到東漢初,佛教傳入我國,又稱臘八節為“成道節”。《樓梁錄》卷六十二載:十二月八日,寺院稱臘八,共設五味粥,謂之“臘八粥”,說是吃粥與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有關。

十堰人過臘八節的風俗,是吃臘八粥。這天,傢庭主婦清早起來為煮粥而忙碌。傢傢戶戶都把提前準備好的煮粥原料洗凈、清理,按照難煮易煮的順序,把材料先後放入開水鍋中煮。配料有秈米、糯米、玉米、麥仁米、粟米和黃豆、綠豆、大紅豆、四季豆、豌豆、蠶豆,以及豆腐、魔芋、土豆、香菇、木耳、紅薯、南瓜等,一般傢庭在其中選擇八種作為配料。粥熟時加適量青菜、果、肉和一些溫補中草藥等。

十堰臘八粥的特點是有香菇、木耳、黨參、當歸的山珍清香味。因受唐代宮廷粥制作技藝的影響,粥滑潤不黏口,營養豐富。

臘八這天,進入農戶傢中,可見灶臺上煮著一鍋大雜燴的粥,認識或是不認識的人進屋,都會被主人熱情地請上桌吃粥。大傢以粥喻年,祝豐收,享豐收,盼豐收。

給樹喂粥也是一樣的心願。大傢喂粥時,常常說:“樹啊樹,吃臘八,來年結果成抓抓。”

十堰鄖西七夕節民俗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鄖西縣境內因為天河的存在,而聚集瞭大量的“七夕習俗”文化資源。目前,鄖西七夕已經成功申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約會之鄉”、“喜鵲之鄉”。

鄖西七夕是流傳在鄖西境內漢江、天河和金錢河流域的以七夕節為時令,以祈福乞巧為內涵,以個體或群體為組織的一種儀式性的民間風俗習慣。在鄖西代代相傳的牛郎織女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通過老人的口耳相傳,告誡後輩兒女男耕女織、勤勞持傢的道理。

據北魏時期的《水經註》記載,傳說鍚義山(今鄖西縣澗池鄉娘娘山)是列仙居住的地方。南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記載,早在楚懷王之前,包括鄖西在內的楚國七夕的習俗和傳說就已經出現瞭。據民俗專傢考證,鄖西 “七夕乞巧習俗”在唐宋時期就有瞭。鄖西現存的清同治版和民國25年《鄖西縣志》記載更為詳細,其中寫到“七月閨閣以瓜果祀牛女為乞巧”的節俗。

與史料相一致的是,鄖西境內至今還保留有牛郎廟、織女廟、金釵石等景觀和一系列七夕民俗。鄖西人至今保留著種桑養蠶、婦女織佈、繡娘刺繡、做巧食等習慣。據普查顯示,鄖西七夕習俗在全縣18個鄉鎮均有存在與傳承,特別是“七成八不成”習俗在鄖西各地都比較普遍,而天河七夕民歌、廟宇等分佈在秦嶺南麓、漢江中上遊以天河流域為中心的方圓150平方公裡的范圍內。

請七姐

織女被稱作“七姐”或“七姑娘”。傳說“七姐”被王母娘娘召回天宮後,同她的六個姐姐共同掌管著民間的年景收成、婚姻愛情、字墨財運和吉兇禍福等。“請七姐”也因此成為一項神秘、莊重的民俗活動。

如今的鄖西縣上津、城關等地依舊保留著在正月初七和七月初七“請七姐”的風俗習慣。正月初七“請七姐”下凡的主要目的是向“七姐”問年景、求財運;而七月初七“請七姐”,主要是為姑娘和小媳婦們“乞巧”或占卜婚姻愛情。

儀式上,年輕媳婦、未出嫁的姑娘聚在七姐織女的神像前,上香許願,正月求年成、婚姻,七月乞求七姐織女快快下凡傳授精巧的女工技藝,保佑婚姻美滿,保佑傢傢戶戶一年的風調雨順,傢庭平安。

天河夜話

七夕之夜,許多女子躲在南瓜棚下、葡萄架下,偷聽牛郎織女的情話;少男少女此時幽會在僻靜之所,綿綿私語。天河河畔,許多情人和青年男女在河邊燃放河燈,寄托人們對逝去親人的哀思,為傢庭、親人祈福。

七夕乞巧

姑娘、媳婦們都希望自己心靈手巧,於是在七夕這天夜晚聚集在一起,祈求織女能在乞巧之期,傳授巧妙的手工刺繡技藝,並以手工刺繡藝術品的表現內容祈求婚姻圓滿、愛情長久。

拜織女會

“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裡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傢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傢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拜祭儀式結束後,少女、婦女們看天河遙望牛郎星、織女星,陪伴牛郎織女雙星至子夜轉時辰方才散去。

做巧食

七夕這一天,人們會聚集在一起做些巧食出售,如“花瓜、巧酥”等民間巧食。巧食上一般都繪有織女形象的圖案。

賀牛生日

一些兒童、少婦們把七夕這一天視為牛的生日,他們到野外采摘鮮花編成花環拿回來戴在牛角上,慶賀牛過生日。

七成八不成

民間男女相親第一次見面,講究“七成八不成”,如果女方炒七個菜待客,就表示婚事有希望;如果桌面上是八個菜,就表示對方不同意,你就吃瞭飯走人。

彭山壽星節

彭山壽星節是為紀念彭山歷史上著名的老壽星——商賢大夫彭祖而舉辦的慶典活動,旨在提倡長壽養生,並標明彭山“長壽之鄉”的歷史地位。

彭山歷來壽星眾多,全縣32萬餘人中有百歲老人近20位,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20倍,彭山確是名副其實的“長壽之鄉”。

彭山縣首屆“壽星節”於1991年舉辦,第二屆於1996年舉辦,第三屆於2000年舉辦,每屆都是在當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即“九九重陽節”)在縣城隆重舉行,前後歷時五天。

活動期間,舉辦各種文體表演及經貿交流活動。開幕式上,都要舉行精彩的體育表演和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民俗文藝表演。

彭祖壽星節是彭山縣舉辦的為挖掘長壽文化豐富內涵,弘揚彭祖長壽文化和中華民族敬老孝親的光榮傳統,打造彭山長壽城市品牌,提升彭山知名度的節日。從1991年起每五年便舉辦一屆長壽文化節。歷次長壽文化節的成功舉辦不僅提升瞭彭山知名度,同時也吸引來眾多外商到彭山投資。

紀念日起源

彭祖是道教的尊神,更是民間長壽的象征,其畫像至遲在明朝已出現。彭祖形象為濃眉細眼模樣,禿頭黑胡子,手裡持有一根象征長壽的鳥頭長拐,其表情沉靜無為、隻重養身的性格。現今為老人祝壽幾乎不用彭祖偈,而多用南極壽星偈,可能是彭祖偈與南極壽星像相比缺乏勃勃生氣的緣故。看來,中國人追求長壽,並不隻要求死氣沉沉地活著,而是要求活得有滋有味,有所作為。如果說彭祖與祝壽活動還有一點聯系的話,那就是壽聯中有時也出現他的名字,如:“福祿歡喜,彭祖無極”。

眉山境內的彭祖山,因是養生術創始人商賢大夫彭祖修煉和陵寢之地,而聞名四海,被尊為中華養生文化第一山。彭祖山風景區是國內罕見、世界少有以長壽養生為特色的文化旅遊風景名勝區,風景區的養生殿內有彩色的彭祖養生圖,把彭祖養生秘訣概括為房中術、膳食術和氣功導引術。後為三部分的細化、圖文並茂,而彭祖養生十三法圖解被譽為“集古代養生之大成”。

紀念活動

彭祖壽星節是彭山的特色節慶,是樂山的娛樂項目之一,屆時當地會舉行各色慶祝活動,遊客們可以參與其中,體驗當地土著的感覺。節慶的主要場所在彭祖山(仙女山)。

彭祖養生

彭祖的延年益壽養生法大致有如下三個方面:

其一,註意鍛煉身體。每日凌晨即起、端坐、揉目、按摩、砥唇咽液、意守丹田、吸氣數十遍;然後起身、熊徑鳥伸、運氣發功等,他是氣功的最早創始人,這套健身法,被後人寫成《彭祖引導法》。

其二,是思想修養,他從不計較名利得失,不追求物質享受,情緒恬靜而達觀。殷王贈其萬金,他用來接濟貧困,自己無所留。不受“慎喜毀譽”所累,經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其三,是生活習慣,他堅持順乎自然,不傷害身體,冬天註意保暖,夏季時常納涼,順應四時節氣,使身體舒適安康,重視勞逸結合,用腦切忌過度,衣著求適不求華髦,男女生活飲食合理調節,並說:“凡此之類,譬猶之水,用之過當反為害也。”

其四,是註重飲食健康養生之道。彭祖作為第一個養生傢同時也是一位廚藝高超的廚師,很好的將養生和飲食結合起來。這點從彭祖使用員木果籽(茶籽)烹調的野雞湯為堯帝調養虛弱的身體可以反應出來,《彭祖養道》上曾記載:“帝食,天養員木果籽”。員木果籽(茶籽)為我國特有的物種,本身就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延緩衰老。通過彭祖為堯帝飲食的精心打理,堯帝在位七十年,終於118歲仙壽。所以飲食健康也成為一方面,使其延年益壽的一大因素。

眉山東坡文化節

東坡文化節創立於2010年,由眉山、儋州、惠州、黃岡四市輪流舉辦。2010年東坡文化節於12月18日-19日在海南省儋州市舉行。公元1097年,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儋州,居儋三年,他大力傳播中原文化,關心百姓疾苦,與當地群眾結下深厚情誼。儋州、黃岡、惠州三市簽訂協議,決定以東坡文化為紐帶,輪流舉辦“東坡節” ,通過東坡節活動,加強各方面的友好合作,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共同發展。

巴蜀民間節日何其多。但以東坡命名的節日卻非眉山莫屬。大自然的厚愛,使眉山成為川西平原上一顆燦爛的明珠;一門三傑(蘇洵、蘇軾、蘇轍)的絕倫文章,特別是蘇軾驚人的成就,更使眉山以“三蘇故裡”聞名於世,遂有“千載詩書城”之美稱。

“三蘇”得於父子三人齊登科。老泉之凝煉。 東坡之豪放,穎濱之沖雅,數千年文化長河,哪傢可比?特別為人們稱道的是東坡之雄,雄就雄在他罕見的全才。 詩有“蘇黃”,詞有“蘇辛”,文有“蘇歐”,畫有“蘇文”, 字“蘇字”,而且醫藥、食品、體育、音律、園林等無所不精。地以人傳。因\”三蘇\”而得名於世的古眉州,而今已是一座百代名城。數百年來,一首以\”紀蘇\”活動為引子,揚\”三蘇\”精神,弘\”三蘇\”文化,興\”三蘇\”經濟的主題歌永唱不衰。

相傳,從南宋伊始,民間便自發地開展在經念\”三蘇\”為主的文化活動,那時,傢傢戶戶吟“蘇詩”、唱“蘇詞”、練“蘇字”已世蔚然成風。難怪陸遊在環湖瞻仰東坡遺像時欣然贊曰:“孕奇蓄秀當此地,鬱然千載詩書城”。

每至清明,更是把紀念活動推向高潮。人們扶老攜幼,結伴而行,或去環湖蕩舟,或往蘇墳山吊撫,或登連鰲山賞跡,或上蟆頤山踏青,或來蘇宅(現三蘇祠)懷古。蘇宅紅墻環抱、綠水縈繞、翠竹掩映,環湖的碧波蕩漾,蟆頤山的古木扶疏,野趣十足,使人神往,令人崇敬。午間小憩,人們席地而坐,共進野餐。飲一碗以優質紅梁和老人泉為料,按蘇軾釀法精工釀制的“蘇酒”,登臨望江樓,把酒臨風,那態,喜氣洋洋,那味,好香好醇;品一塊按東坡的享飪技術制作的佳肴\”東坡肘子\”、\”東坡魚\”,那肘子肥而不膩,粑而不爛,那魚,好鮮嫩,好精美。

作為蘇軾的傢鄉,眉山處處都留下瞭蘇東坡的足跡,空氣中彌漫著蘇東坡的氣息。眉山因蘇東坡而聞名天下,蘇東坡給瞭眉山以豐富的內涵和追求卓越、奮進不息的精神特質。這裡擁有“中國詞鄉”“詩書古城”“長壽之邦”等美譽。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歷來為眉山人所推崇,又以蘇軾最甚。清代張鵬翮撰三蘇祠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傢。”蘇軾一傢因文而舉世聞名,深深影響瞭眉山地區的學子。據《眉山縣志》記載:“其民以詩書為業,以故傢文獻為重。”蘇軾文章被後代歷朝贊美,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寫道:“建炎以來,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而蜀士尤盛。”受“三蘇”文化影響,眉山士人讀書成風,人才輩出。兩宋時期,眉山地區考取進士的人數就多達800多人。

如今,來眉山,可以遊三蘇祠、三蘇紀念館、“東坡初戀地”中巖景區、蟆頤觀,踏尋蘇軾的足跡;可以尋遊眉山老城區眉州古城墻、三蘇雕塑及相關遺跡遺址,感受東坡文化及“三蘇”文化;可以漫步東坡外灘,遊覽東坡城市濕地公園,走一走臨湖親水棧道,登遠景樓,觀賞音樂噴泉和水幕電影;可以遊蘇洵、蘇軾、蘇轍、蘇母公園、東坡竹園等特色主題公園,感受眉山閑適怡然的美好生活……

在眉山,當地的美食也與蘇東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東坡泡菜、東坡肘子、東坡肉一系列“東坡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可以說,眉山處處都有蘇東坡的影子。

東坡文化走向世界

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出千年英雄(1001年-2000年),全球共有12位,蘇東坡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人。《世界報》認為,蘇東坡的人生歷程同他的詩文書畫一樣,屬於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蘇軾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文人”。

近年來,東坡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眉山蘇軾”已經成為“世界東坡”。

近年來,借由蘇東坡的影響力,眉山旅遊也邁出瞭國際化的步伐。先是眉山市被評為亞太地區2016年(二三線城市)首選旅遊目的地,標志著眉山旅遊第一次被國際性的旅遊組織認可,登上瞭世界舞臺,也開啟瞭眉山旅遊亞太地區營銷推廣的序幕;接著,2017年5月,世界三大旅遊組織之一亞太旅遊協會在2017斯裡蘭卡峰會上舉行瞭眉山文化旅遊專場推介會,之後不久,眉山代表團訪問泰國旅遊協會,就眉山旅遊宣傳推廣、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的開發、友城建設等進行瞭友好會談……

也正因為蘇東坡的影響,眉山豐厚的歷史底蘊不斷為世人所欣賞,走出國門的姿態也越來越有自信。

普寧春節習俗

普寧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南國名郡,獨特的潮汕文化,賦予瞭普寧非凡的人文魅力,造就瞭普寧獨特的風俗習慣。這獨特的風俗習慣在春節和元宵這兩個傳統節日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除夕之夜又稱平安夜,在這一天,人們貼上春聯,祭拜祖先,吃豐盛的年夜飯,年夜飯尤其少不瞭象征連年有餘的魚,小孩子可以收到大紅包,鞭炮聲陪伴人們等待新一年的到來。

除夕這天中午吃完飯後人們就開始為祭拜祖先做準備瞭,傳統的應節食品和三生是必不可少的,傢裡那些還沒有出花園的孩子還得準備拜公婆母。除夕晚上的這頓團圓飯俗稱圍爐,晚飯後傢裡的長輩會給孩子們分紅包,還要貼春聯,掛紅燈籠。晚上睡覺前還要把傢裡打掃幹凈,因為初一那天不可以掃地,迷信的說法是會把傢裡的財氣掃掉。

正月初一,人們穿上新衣服,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這天人們用素食祭拜祖先及各路神明。早上要吃素食,湖內村還有喝甜湯的習慣,隨後,人們帶上象征柑橘去拜年,拜年時一定要說好聽的 、祝福的話,有不少精彩節目在今天上演,如湖內村,水吼村等有猜謎活動,馬湖村有喝新娘茶的習俗,橫山村有搶花生的節目。初一這天早上人們很早的就起床祭拜祖先,放鞭炮作為新年的第一餐,這天的早餐要吃素。這一天許多人到親友傢去拜年,一對大橘是少不瞭的 。在一些地方人們把初四稱為小過年,還要吃一頓豐盛的晚餐。初五這一天要祭拜五谷爺,乞求這一年五谷豐登,初七這一天中午傢傢戶戶都要吃七樣菜(蔥和蒜不算)。

正月十五——元宵是中國又一隆重的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舉行走老爺的活動,放鞭炮,放煙花,吃湯圓,看大戲,這些都是這一節日的重點,在有些地方還有猜燈謎的活動。正月十五即元宵節,祭拜祖先後,人們有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如馬湖村,南徑洋山村等新添男丁的傢庭要拜神祈福,馬湖村有遊神活動,元宵節的吃湯圓所象征 的團圓意義相信還會繼續流傳下去。

普寧地區的風俗習慣繽紛多彩,大體上相似,但在一些方面也有區別,在廣太,如果這一年傢裡生瞭男孩,除夕夜要到老爺宮放一串鞭炮,還要燒香,答謝神恩,在過年期間如果傢裡來瞭客人,不能用甜蛋湯招待客人,要用其他甜湯代替。初四新開市,人們通常會買一小撮菜,然後打個結,寓意打算,在元宵這一天,如果前一年結婚或生兒子的男人要在走老爺的活動中抬老爺像或拿彩旗。

在麒麟和南徑,除夕夜要把米缸和水缸填滿,煤氣灶上不能放東西。初一如果有客人到傢裡來做客,傢裡的小孩要拿一盤束砂,上面放一對橘子去請安,俗稱請幹茶。

在南溪,大年初一不可以到溪邊洗東西,如果天氣不熱,晚上一般不洗澡。在陳般村,初九會舉行祭神的活動,舉行走老爺活動,在村裡遊走,最後走到祭神廣場的時候,會抬著神像在用彩旗排列成隊排中奔跑,俗稱跑彩旗巷。在市上村,正月十五時會舉燈籠在寬敞的場地舉行跳火篝的活動。

在洪陽初一一般不外出做客。洪陽元宵節慶祝活動十分隆重,元宵夜8點一到就開始遊燈籠,走老爺。最具特色的是行頭橋。這天晚上人群必經的路線必定是人山人海,當走到迎春橋時,橋頭和橋尾的兩對小石頭獅子更是被圍得水泄不通,據說隻要摸到石獅的任何一部分就能在新的一年裡實現相應的願望,摸到獅頭就會乖,摸到獅耳朵就會生男孩,摸到獅肚就能娶到漂亮的老婆,摸到獅嘴就和會大富大貴:摸到獅鼻就會寫一手漂亮的字等等。

普寧各個地區的風俗習慣真的是豐富多彩,五花八門。

江蘇句容端午節習俗

端午就是農歷五月初五。在句容,端午節和中秋、春節一樣,是被人重視的三大節之一。

“五月五,是端陽,門上插艾香滿堂。額頭上,寫個‘王’,又吃粽子又蘸糖。”這是一首舊時流行的兒歌。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句容主要的傳統習俗。

句容的粽子一般為菱形,用蘆葦葉包裹。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米中還添加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板栗、紅棗、赤豆等。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一直到今天,每年端午節,句容傢傢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千百年來,吃粽子的風俗,盛行不衰。

端午節的傳統食品,除瞭粽子,還有綠豆糕,句容境內多山地,各地都有種綠豆習俗,綠豆糕也成瞭端午節應時糕點。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艾,又名傢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條”,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菖蒲其形似劍,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殺菌防病作用的。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傢傢都灑掃庭除,將艾葉懸於堂中,用以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系端午線:

端午節最初是給女孩子過的節日,是中國的女兒節。

端午線又稱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系五彩長命縷,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習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

漢·應劭《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系臂,名長命縷。” 明人餘有丁《帝京五日歌》所雲“系出五絲命可續”。據此,即此俗直承漢代,至今已兩千年矣。

系端午線也是句容傳統習俗,端午線顏色艷麗,系於小孩手臂上,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端午線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裡讓水沖走。將花線丟進河裡,等於百病也被帶走瞭,具有送災的性質。

還有一說,在端午後的第一個雨天把端午線拆下來扔到水裡,然後就會變成五彩的龍。龍是祈求平安跟健康的,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佈,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端午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還有襟頭點綴裝飾的作用。還有小孩穿虎頭鞋,胸前掛一五色網兜,兜內裝有煮熟的雞蛋或咸鴨蛋。

每到端午,傢傢有吃十二紅的習俗。何謂十二紅?就是十二種帶有紅顏色的菜肴。端午的菜品,為何一定要十二紅,而不是十一紅,或是十三紅,這是有說法的。這個數字代表每年的十二個月,它也兼顧瞭每年的四時八節。人們都希望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事業發展得順順當當的。再者,民間置辦酒席考究成雙成對,通常講究四碗八碟,要配成十二道菜,這樣才成席,才成宴。

這十二紅,有的是菜品本身紅,如櫻桃蘿卜、西紅柿、莧菜、香腸等;有的菜品本身不紅,如黃魚、長魚、蹄骨旁等,那就要上色瞭。所謂上色便是用醬油來紅燒。

現在講“五紅”,中午的餐桌上要有五種紅色的菜肴,一般是紅燒魚、紅燒肉、河蝦、咸鴨蛋、莧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