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文史

七夕:婦女乞巧,讀書人曬書拜魁星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東晉葛洪《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每逢此節,女子們穿針乞巧,好不熱鬧。《風俗記》中載有:“七夕,牛郎織女當渡河,使鵲為橋。”的浪漫故事。

文人墨客更愛借此為題,頻出佳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可見,無論是女子的穿針弄巧還是墨客的淺唱遊吟,作為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七夕,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意義。而這天,對中國古代廣大的讀書人而言,也是個重要的節日——魁星誕、曬書節。

魁星誕

“魁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道教中主宰文運的神。魁星信仰盛於宋代,是古代讀書人於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文昌帝君,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農歷七月七,為魁星誕。

七夕不隻是婦女乞巧,對讀書人來說更重要!

唐宋時,狀元高中,有“魁星點鬥,獨占鰲頭”之譽。宋代人同秘在《癸辛雜識》中就有當時考中狀元,朝廷“送鍍金魁星杯柈(盤)一副”的記載。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二說:“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鬥。”

蒲松齡《聊齋》也有一篇關於“魁星”的故事:“鄆城張濟宇,臥而未寐,忽見光明滿室。驚視之,一鬼執筆立,若魁星狀。急起拜叩,光亦尋滅。由此自負,以為元魁之先兆也。後竟落拓無成,傢亦雕落,骨肉相繼死,惟生一人存焉。彼魁星者,何以不為福而為禍也?”

可見在古代,讀書人為保佑自己考運亨通,拜魁星成瞭一種民間信仰。

曬書節

關於古人曬書,有一段故事。某日,蘇東坡飯罷,敞著肚皮躺在院落中。他環顧身旁的侍女問:“我肚中何物?”一女說是文章,東坡不以為然。又有一女說是智慧與見識,東坡以為並不恰切。此時被蘇東坡視為知音的王朝雲,說:“學士所曬,是一肚不合時宜”。

所謂的“一肚不合時宜”,王朝雲暗指蘇東坡多次被貶,不容於官場。實際上這個故事,引用瞭一個典故。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中有“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郝隆是西晉時期,在大司馬桓溫手下任職,不得重用,農歷七月七,當地有曬衣的習俗,傢貧的郝隆解開衣扣袒胸露腹曬太陽,人們問他是什麼原因?他傲然地回答道自己在曬書。成語“郝隆曬書”源於此。

漢代崔寔《四民月令》中,最早記載瞭七月七日曬經書而不蠹的習俗。明朝陶宗儀有詩《七夕次萬山韻》:“曝書偶忘今朝是,乞巧欣逢此夕臨。”清朝乾隆皇帝有詩道:“正當復七日,……曦朗曝書宜”。

可見,七夕曬書,是很普及的民間習俗。

舊風俗,新風尚

無論是古代讀書人對魁星的崇拜,還是在七夕節曬書,諸多習俗早已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人們淡忘。但通過對民族傳統的追尋,讓我們重新找到歷史脈搏。在七夕這天,人們除瞭表達情人之間的愛意之外,親朋好友之間也應多些問候,更或者自己捧起一本好書,拍照“曬”在朋友圈,也別有況味。

追尋七夕起源,瞭解七夕文化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瞭。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鬥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七夕也來源於古人對時間的崇拜

“七”於“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七夕同時也來源於人們對生命的崇拜

在世界長壽之鄉–廣西巴馬,百歲老人人數居世界五大長壽鄉之首,在當地早有“長綠山神仙泉水可治病”的傳說。

據說,常飲長綠山神仙泉水不但能使“痼疾皆除”,而且“飲之養生,令人多壽”。

這種傳說逐漸演化為當地特有的“水崇拜”傳統,以及這個傳統也衍生其特色的民俗節日–七七祭水節。

巴馬七夕祭水節

在世界長壽之鄉巴馬,早在數百年前,就有“長綠山神仙泉水可治病”的傳說,農歷初七早晨頭遍雞啼後,各傢即到神仙泉汲水儲藏,稱為“七夕水”。這種傳說經歷代傳承逐漸演化為當地特有的“水崇拜”傳統,以及與這個傳統有關的民俗節日–七月初七祭水節。

每年的七月初七這一天凌晨,成千上萬的人從四面八方聚集到長綠山神仙泉祭水並取水,人們相信當天寅時在長綠山神仙泉取回的泉水用瓦罐保存水質可以全年不變,封存後供於傢中神龕,點點滴滴視如傢珍。飲瞭這個不但可以延年益壽、消災解難,還可以庇佑全年的健康。

七夕祭水節是百年來巴馬人民一直傳承的民俗傳統,興盛於上世紀50年代,為巴馬具有悠久歷史深遠影響的民俗傳統節日,幾百年來,神仙泉水因神奇的養生作用,周圍居住的百姓一直延續著長綠山七夕祭水節,百姓中傳說,常飲長綠山神仙泉的七夕水,不但能使“痼疾皆除”,而且“飲之養生令人多壽”。

為繼續傳承巴馬特有的七夕祭水民俗,巴馬麗瑯從2011年起恢復瞭長綠山祭水傳統,與河池市、巴馬縣共同將節慶作為巴馬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巴馬長綠山七夕祭水節的傳奇故事

廣西是少數民族地區,民族風情濃鬱,傳統的節慶很多,比如三月三歌圩節、炮龍節、跳坡節等等,但是七夕祭水節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聽說。因為七夕給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延伸為“中國情人節”,而在長綠山巴馬的“七夕祭水節”卻有著數百年的歷史,當中流傳著很多傳奇故事。

去過巴馬的人都知道,這裡山清水秀,風光旖旎,還保持著原始的農耕生活,這裡的一切自然而平靜。在巴馬東南部的那桃鄉長綠山,更是有著美麗的地貌景觀、天然的生態環境,著實令世人神往。早在數百年前,這裡就有“長綠山神仙泉水可治病”的傳說,這種傳說逐漸演化為當地特有的“水崇拜”傳統,以及與這個傳統有關的民俗節日——七夕祭水節(也叫取水節)。每年的七月初七這一天凌晨,四方鄉民就蜂擁而至,朝山叩拜,取回神仙泉泉水。人們相信當天在長綠山神仙泉取回的泉水用瓦罐保存水質可全年不變,如遇身體不適,取出飲用,即可祛病消災、延年益壽,還可庇佑全年的健康。巴馬長綠山神仙泉水由此揚名,成為巴馬水中極品。

“星孤昭瑞應交南,陸地神仙紀姓藍。百歲春秋卌年度,四朝雨露一身覃。煙霞養性同彭祖,道德傳心問老聃。花甲再周衍無極,長生寶籙麗瑯函”。這是清朝嘉慶皇帝當時賜給一位142歲高壽、名叫藍祥的巴馬老人的詩,自此,巴馬便在歷史上留下瞭長壽之鄉的美名,一代帝王的祝福或許顯得過於虛無與飄渺。但歲月如梭,時空變幻,不變的是傳統的七夕祭水節。

80年代《紐約時報》的有篇報道:中國有暴亂發生!緣由是在衛星圖上拍攝到一組位於中國西南部巴馬方位的地方有很多閃閃點點、像長城一樣盤繞的影像。放大一看,人群密集,盤山路上,來者幾重,以為中國有暴亂發生!當地政府安排人去實地瞭解情況。原來在長綠山山腳,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手舉火把、排隊進山,上山取神仙泉水。原來是農歷七月初七當天群眾自發參加七夕“取水節”,去取“長綠山神仙泉”泉水珍藏。 12

湖南平江的春節習俗

我的傢鄉是在湖南省平江縣的一個村子,雖說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節日,但是許多地方的慶祝方式以及過年方式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接下來我為大傢介紹一下在我們那邊是怎樣過春節的。

除夕那天我們叫辭年,在上午我們會去附近寺廟拜佛,傢裡大人帶著小孩子去廟裡,會帶著茶、酒、貢品、神紙(在我們那邊這樣叫),鞭炮等。向佛辭年求平安等。

下午一般是去祭拜祖先。這拜佛與拜祖先的時間是萬萬不可弄混的。

上午拜佛下午祭祖這是我們那邊的規矩。在我們那邊小孩子在除夕下午的時候便可開始進行拜年的,有的小孩子會去要糖果,有的小孩子會去耍鯉魚、耍龍等。在除夕夜那天傢傢都要擺好果子招呼客人(村裡的村民或父母的朋友等),他們會挨傢挨戶的去各傢辭年。

到瞭晚上12點便是出天行,各傢都要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那時傢傢戶戶都要打開傢裡的大門,鞭炮是紅色的,意味著開門紅。傢裡的大人會給小孩子壓歲錢。

到瞭大年初一,清規戒律亦多,不準罵臟話、不準說什麼東西沒有瞭等等,這些都是很忌諱的。這天也會有熟人來拜年。

然後從初二到正月十五,大都是設酒宴招待親戚朋友。

這便是我們那邊過春節的一些習俗。

壽寧人重陽節習俗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

壽寧人在重陽節這天吃的我們最熟悉的米糕。固有“步步高升”之意。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重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旗代替茱萸。

此外,福州的九重稞,上海的松糕、蜜糕等,也是重陽節是人們品嘗享用的佳品。

古時菊花酒,使用菊花釀造的酒,古時的菊花酒,去頭一年初開的菊花花瓣煎汁,與米、酒曲同釀而成,味清涼甜美,專供來年的九月九飲用。

中醫證明,菊花藥性甘寒微苦,有疏風除熱、養肝疏肺、益陰滋腎的藥用價值。

甘肅慶陽香包民俗文化藝術節

背景

香包從狹義講,是指裡面填充丁香、雄黃、艾葉末、冰片、霍香、蒼術等具有芳香除濕功效的中藥材粉末,外表繡以各種圖案的實體造型工藝品,形狀象包,填充物又有香味,故稱香包。從廣義講,既包括實體型香包,又包括沒有填裝料的各類刺繡工藝品,如刺繡鞋墊、肚兜、帽子、披肩、煙包等。香包范圍的擴大,既反映瞭歷史的演進,也反映瞭勞動婦女與時俱進的創新智慧。

慶陽香包刺繡起源於古黃帝時代,初創於岐伯之手,發展於秦漢唐宋年代,成熟於明清時期,形成瞭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既粗獷豪放,又精細纖麗;既濃烈嬌艷,又清純素雅;既是大寫意,又是純工筆。其構圖簡潔明快,寓意傳統古老;色彩大紅大綠,過度跨越色譜;繡面厚實沉重,形態稚拙傳神。繡工細密精整,針腳平齊如畫;針法豐富多變,品種千姿百態。

地情

慶陽位於甘肅省東部,陜甘寧三省區的交會處,習稱“隴東”,素有“隴東糧倉”之稱。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刺繡、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稱慶陽“五絕”。慶陽民歌享譽“黃土歌魂”,慶陽剪紙巧奪天工,以香包為代表的民間刺繡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已蜚聲海內外。目前,慶陽已獲得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繡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五蝠皮鼓——慶陽一絕,環縣——道情皮影之鄉、溫泉鄉公劉廟——華夏公劉第一廟、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中國民俗文化及民間工藝美術調研基地、中國民俗藝術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2004年,在中央電視臺和央視國際網絡共同組織的西部名城評選活動中,慶陽市從170多座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被評為最具藝術氣質的西部名城。

簡況

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藝術節,簡稱“香包節”,是隴東慶陽地區在端午節前夕舉辦的富有黃土高原特色的展示其黃土積淀深厚、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藝術節。慶陽舉辦香包民俗文化節,受到瞭廣大的民間藝人、民俗專傢的熱烈擁護和熱情支持,早在2001年西峰市就辦過一次香包節,作為端陽節的一項民間文化活動,進行過成功嘗試,2002年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正式舉辦,撤地設市後的第一屆慶陽市委、市政府領導動員和開啟民智,借鑒外地的成功經驗,舉辦特色文化節會,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便應運而生。2002—2004年連續三屆香包民俗文化節的成功舉辦,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對推動慶陽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瞭積極成果。

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以產業化運作的方式使原生態的慶陽香包、刺繡、剪紙、道情皮影、民歌等傳統民間文化形態得到瞭完整的存續和保護,並掀起新的工藝美術創新創作熱潮。在第二、三屆香包節上,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命名慶陽市賀梅英等48名民間藝人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甘肅省民間文藝傢協會命名慶陽市馬秀珍等63名民間藝人為甘肅省民間藝術傢,慶陽市民間工藝美術協會還命名170人為慶陽市工藝美術大師,建立弘揚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人才隊伍。 通過節會進行的一系列重大宣傳活動和獲得的11項全國性命名,極大地提高慶陽知名度,通過民俗文化的展示,使更多人對人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的慶陽產生瞭濃厚的興趣。

2011年5月27日第九屆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拉開帷幕,本屆香包民俗文化節由慶陽市委、市政府主辦,西峰區委、區政府承辦。節會設香包精品展示、普品展銷等展館和攤位,同時舉行廣場群眾文化活動“舞動西峰”文藝節目展演,節會於6月6日閉幕。

魅力

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的舉辦活躍瞭商貿市場,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有力地促進瞭慶陽民間民俗文化資源開發,繁榮瞭文化藝術事業。以“慶陽五絕”為主的民間民俗文化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利用,帶動草編、戲劇臉譜面具、戲劇服裝、根雕、藝術壁掛、石雕、泥塑等工藝美術門類的發展,推動文藝創作和文化出版業繁榮,掀起全市文藝創作熱潮,各項文藝演出活動持續不斷。

慶陽香包在民間具有表情達意的信物功能,以小小香包作為慶陽特色文化的代表,文化含量豐富,歷史傳統古老,地域風格鮮明,內涵寓意深刻,技藝精湛高超,被譽為慶陽歷史的“活文物”,足可成為慶陽的靚麗名片和發展信使。慶陽香包節走與全國重大節慶活動聯袂嫁接的路子,慶陽決策者提出在慶陽香包刺繡的基礎上發展“隴繡”產業的概念,經過不懈努力使“隴繡”能與中國的蘇繡、湘繡齊名,使作為北繡的“隴繡”以獨特的“雄風雅意”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獨樹一幟,“慶陽民俗文化”成為瞭21世紀慶陽發展的關鍵詞之一。

慶陽香包

慶陽香包有一個筷子那麼長,是由紅色、黃色、藍色等許多顏色的絲線繡上的花。

香包在慶陽再普通不過,慶陽人對香包也再熟悉不過。華池縣曾出土金代的千歲香包,可見慶陽香包之歷史悠久。香包是慶陽婦女刺繡的民間工藝品之一。香包以其絢麗鮮明的色彩,大膽而奇特的造形,潑辣而熱烈的動感,承傳著慶陽民間民俗文化的血脈,凝聚著慶陽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民群眾偉大的創造精神。慶陽香包在民間還具有表情達意的信物功能,所以以小小香包作為慶陽特色文化的代表,文化含量豐富,歷史傳統古老,地域風格鮮明,內涵寓意深刻,技藝精湛高超,被譽為慶陽歷史的\”活文物\”,足可成為慶陽的靚麗名片和發展信使。

香包寓意

端午節佩帶以驅邪、祈福的小香包,香包也叫荷包,是一種精美的刺鄉品,用以納祥祈福、消災避邪。香包裡面裝有雄黃、艾葉、冰片、麝香,蒼術等中藥材,散發著淡淡的香味。慶陽農村婦女素有鄉香包的傳統,她們通過平繡、鎖繡、挑花等不同手法和工序,將身邊常見的花卉樹木、蟲魚鳥獸、幾何圖案、人物故事等繡到香包上。

木蘭文化節

中國商丘木蘭文化節由河南省商丘市人民政府主辦。木蘭文化節每兩年舉辦一屆,時間為舉辦年的四月份。商丘市虞城縣每年四月初八前後都會舉行為期三天的香火大廟會,豫、魯、蘇、皖四省交界百餘裡的群眾,紛紛前來趕會燒香,進行貿易,虞城縣木蘭廟會延續一千多年不衰。

在商丘市虞城縣營廓鎮。隋恭帝義寧年間(公元578年4月),突厥犯邊,朝廷募兵,木蘭之父名在軍冊,木蘭看到父年老體弱,年幼便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十二年,屢建功勛,無人發覺她是女流。回來後,天子封尚書,木蘭不受,懇請省親。她帶領軍士返傢後,脫去戰袍,換上閨裝,跟去的士兵大為驚訝,認為這是自古未聞的奇事,回報天子。天子聞訊立召木蘭回朝,欲納木蘭為妃。木蘭以死上拒,撞死在金殿上。唐代,追贈她為“孝烈將軍”。後人為瞭祭祀她,就在其故裡營廓鎮建造瞭木蘭祠。

地處蘇魯豫皖四省接合處的商丘市,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鄉,自古商賈雲集,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木蘭故裡在距商丘市虞城縣城南35公裡許的營廓鎮周莊村,這裡有唐、宋、元、清等歷代修建的祠堂,殿房200餘間,周圍祠地400畝,歷代名人的記事碑、題詩碑、香火碑60 多通。目前,木蘭祠成瞭旅遊的熱點,整個景點占地4.8萬平方米,木蘭祠已收入《中國名勝大詞典》、《京九線旅遊大辭典》。明清以來,以木蘭為題材的劇作、曲藝、小說、彈唱、繪畫等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作品後出不究近代以來,木蘭事跡譯成多種外文流傳海外。五十年代,毛澤東主席曾用長達8頁4l行的篇幅,親筆手書《木蘭詩》全文。有關花木蘭的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武術創作經久不衰,木蘭的傳說和形象也被美國搬上瞭銀幕,動畫片《花木蘭》一經上演,便轟動歐美;木蘭精神與木蘭文化在世界上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商丘木蘭文化節圍繞\”開放、合作、發展、進步\”的主題,以其獨特的方式吸引著海內外的朋友們。一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藝表演,如龍獅賽、木蘭扇、滑翔機、熱氣球、\”獅子鬧春\”表演,曾經獲得過中國盤鼓大賽金獎的商丘市花木蘭盤鼓隊表演,使人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二是組織海內外宋氏、孔氏、莊氏尋親拜祖活動,體現親情。宋國即今商丘,海內外宋氏傢族的人紛紛來商丘尋根,並親臨墓地祭記始詛微子啟。莊周、孔丘的故裡在商丘,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及香港、澳門、廣東、雲南等地區的莊氏宗親,到莊子故裡及莊周陵懇親和祭祖。第二屆文化節期間,曲阜孔氏宗親赴夏邑拜渴遠祖代表團一行60多人及孔裔、各界人土3萬多人到孔子還鄉祠舉行祭祖活動,場面莊重、熱烈、感人。

雲南建水民族節日

每年9月28日:孔子文化節

大型祭孔等文化旅遊活動。

每年3月21日:迎春懸匾

徒手攀巖,在鐘乳石間懸掛匾額。

每年8月8日:燕窩節

1988年8月8日,燕子洞風景管理處舉辦首屆“燕窩節”並獲得成功。燕子洞決定每年的8月8日定為“燕窩節”。同時決定從1989年3月21日開始,每年的3月21日舉辦“迎春燕鐘乳懸匾”活動,作為燕子洞旅遊的一個項目。

“燕窩節”以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商品展銷為基礎、以招商引資為重點、以擴大對外開放為目的帶動瞭建水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引起縣委、縣人民政府重視,此後的歷屆8月8日燕窩節,得到縣委、縣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

2004年建水縣委、縣政府作出辦好2004年燕窩節活動決定,經過精心籌備,建水縣委、縣政府於8月8日在朝陽樓舉行瞭2004年“燕窩節”開幕式,開幕式上縣長王發利致辭,州長白成亮作瞭講話。節日期間組織舉辦瞭“建水之夜”大型演唱會、商品展銷會、招商引資新聞發佈暨簽字儀式,建水文廟祭孔禮樂表演,朱傢花園民族民間歌舞表演和清代盛裝展演,燕子洞徒手攀巖采燕窩絕技表演,百部優秀電影展播等系列活動。孫楠、孫悅、張也、黃安、付笛生、任靜、金蘋果等眾多當紅明星被應邀專程到建水,並在“建水之夜”大型演唱會上演出;來自省外、省內的大型商業集團、客商將在商品展銷會上展示自己的特色產品;建水的名特優產品也將在產品展銷區登臺亮相;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湖南衛視、上海東方衛視、福建東南臺、雲南電視臺衛星頻道、昆明電視臺旅遊頻道、雲南日報、春城晚報、都市時報、紅河電視臺、紅河日報等多傢國內新聞媒體全力報道2004年建水“燕窩節”的系列活動。

農歷正月第一個屬龍日:昂瑪奧(哈尼族)

哈尼族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期間祭神樹,吃黃飯,染紅蛋,男性跳芒鼓舞,女性跳把其打。

農歷六月:矻紮紮(哈尼族) 又稱“六月節”

全村殺牛祭祖,年輕人打磨秋,蕩秋千。歷時七天。

農歷七月:矻勒勒(哈尼族) 又稱“新米節”

各傢從田裡采來新米做飯祭祖,祭畢將第一碗飯喂狗。

農歷九月:赤不突(哈尼族),又稱“九月節”

用糯米飯和雞蛋祭祖和谷包神。

農歷十一月:艾他他(哈尼族)

艾他他又稱“過冬”,用湯圓祭祖三天。

農歷正月第一個屬龍日:祭倮節(彝族)

祭倮節又稱“祭龍”,全寨殺一公豬祭獻“龍樹”,將“神肉”分給各戶祭祖。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彝族)

殺牛祭祖,殺雞祭田。夜間點燃火把,巡山繞寨,驅除蟲害,祈年照歲。

農歷正月初二:燈俗(彝族)

有接送燈神,祭拜“龍樹”習俗。其間表演花燈劇。

農歷正月初三至初五:踩花山(苗族)

舉行攀花桿,賽蘆笙活動。男女青年對唱山歌,尋覓意中人。

陰歷三月屬龍日:祭龍(傣族)

舉行祭龍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農歷二月初二八月初二:祭山神

舉行狩獵活動,祭獻山神、祖先,重申族規村規,聚餐,吃夾生飯。

重陽節與中醫藥

農歷九月,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個非常的時月。他們仰觀於天,俯察於地,產生瞭許多推理和傳說。在《易經》中,九為陽數。《夏小正》曰:“九月內火(大火星休眠)。”《黃帝內經·素問》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認為這個月陰盛陽衰,萬物凋零,生命將到盡頭。但從數字上看,九是至陽之數,九月九日為兩九相重,是為重九,亦是重陽。根據《易經》物極必反的理論,此災難可登高而避之。重九登高,是先民逃避洪水猛獸,瘟疫傳染等災難的舉措。

考諸文獻,以重陽日作為月令的活動,約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帝王進行田獵習武、歌舞野宴、祈禱祭祀等活動而逐漸形成的。正式把九月九日作為重陽節日,登高,佩茱萸,食花糕,飲菊花酒,則是漢代的事。

到瞭唐代,隨著人們對事物認識的提高,對重陽登高,逃避災難的意識也日趨淡化,逐漸將重陽節日作為人們登高眺遠,飲酒賦詩,祈求長壽,尋求美好生活的民俗活動。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高塔。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點,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佩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瞭佩戴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綢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古人認為折以插頭,可防止惡濁邪氣的侵襲;燃熏後可以避蟲虺,在這“百足之蟲,死而未僵”之時,熏佩以避之,猶似端午節熏雄黃一樣,是很符合傳統衛生習慣的。現在我國的一些地方將重陽節民間集會也稱為“茱萸會”。山茱萸的果實山萸肉,味酸澀,性微溫。有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健胃壯陽等功能。常用以治療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遺精、尿頻、肝虛寒熱、虛汗不止、心悸脈散、神經衰弱、月經不調等癥。

現在常用的六味地黃丸就是以它為主藥的,另有金匱腎氣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八仙長壽丸等,均是以山茱萸為主藥的良方。此外,民間也用鮮萸肉以糖、蜜、酒浸汁作健身飲料的習俗。山茱萸還可制成藥酒、果脯、罐頭等多種食品。山萸酒的釀造始於宋代。由於它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滋補功效,被歷代帝王視為珍奇異寶,列為“貢品”。 12

海南文昌過年習俗

春節是中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節日,蘊含著深厚的風土習俗和民族文化。然而,由於地域不同,各個地區也形成瞭別具特色的年俗。下面盤點文昌過年習俗。

年市

從年前的臘月中旬起,文昌城鎮的街上便普遍進入春節的節日歡慶狀態。據風俗志記載:“市中賣年貨者,棋佈星羅。如案幾筆墨,人從作書,則賣畫幅,蘆棚鱗次,攤架相依,則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積滿道,各處皆然。”點綴渲染節日氣氛的行當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各畫棚子售年畫;對子攤寫賣對聯、橫批、門心、抱柱、鬥方;賣元寶的,賣煙花的,賣爆竹的,賣紙錢的,賣燈籠的、賣香燭的,賣京果的、賣糖貢的……一應俱全。

送灶君

年前的臘月廿三日,舉行送灶君。灶君也成灶神灶公,民間傳說是天上玉皇大帝派來凡間監察人們的善惡和傢庭興衰情況的,他要上天去朝見玉皇大帝,將各傢各戶的好壞情況稟奏玉皇,以便對人間善惡給予扶持或懲罰。在廿三日回天那日,人們備辦祭品和“灶公馬”,設香案於庭院來送行。到瞭廿四日,人們趁灶公不在傢,百無禁忌地進行大掃除,對屋內外清潔,這叫做“採坌”,以迎接新年新春的來臨。等到次年春節的初五日,人們又設酒席迎接灶君的歸來。因他是一位廉正的尊神,文昌人把他的神位立在傢神的神龕上,與本傢祖先並列,享受四時節期的祭祀。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佈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掃出門。把灶王爺送走以後,就開始打掃房子,傢裡的男女老少齊動手,拿著新買的掃把將屋頂墻壁都要打掃一遍,並用水沖洗幹凈,力爭一塵不染,這就叫做“掃塵”。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文昌每一年的這一天,傢傢戶戶“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城鄉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年糕

每年臘月的最後幾天,文昌幾乎傢傢戶戶都有做年糕的習慣,表示新一年的日子會過得一天更比一天好。大年還沒到,大傢就已經制作好京果和糖貢(文昌最重要的年糕),作為拜年互贈的禮品,大快朵頤的食品,祭祀祖先的供品。京果是用優質的糯米粉加上白糖和少量的水混合揉搓押平切成條狀,油鍋內炸熟即成。糖貢是用煮熟的大米曬幹,在熱鍋爆成米花,在爆米花中加入白糖、椰子肉片、薑茸,煮成稠狀,待從鍋中撈出的米花溫度適宜後,用手捏成圓球狀或押平切成方塊,其特色是香脆芳甜,可口誘人。據記載:清朝時期作為進貢給皇族的地方果品叫“京果”,狀如花生。“糖貢”的稱謂,是集糖糕貢品之意而得名。 123

貴州荔波梅花節

荔波茂蘭喀斯特原始森林古梅繁盛,天然生長著2萬五千多畝野生梅花,素有十裡梅海、萬畝梅林之稱,是全國最大的集中連片的野生梅林,當地人叫它做“萬畝梅園”。每到臘月至春節期間,梅原便“忽如一夜冬風來,千樹萬樹梅花開”,滿山遍野就都綻放著紅梅、白梅、綠梅、黃梅,並且爭奇鬥艷,成為一道十分亮麗的風景線。在野生梅群裡,樹齡在200年以上的珍稀古梅不下數百棵。這些梅花在每年的元月中旬開花,花期長達一個多月,是冬季賞梅、休閑攝影的好去處。

在這裡,樹齡在200年以上的珍稀古梅不下數百棵。這些梅花在每年的元月中旬開花,花期長達一個多月。這裡,不僅可以在梅林的幽徑中賞梅、漫步,還可以品嘗當地土法釀制的青梅美酒。

荔波東南部山區的洞塘鄉,滿山遍野,無處不是的25668畝青梅,每到臘月就到處開花,白的、紅的、紫的,競相開放,令人目不暇接。並且花期長,從冬季一直開到春季,花色艷、花香濃,可觀性很強。梅獨有的品味,對遊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既是開發冬季賞花遊的絕佳資源,也是開發冬季旅遊的絕好項目。

為進一步推動荔波冬季旅遊,有效整合資源,充分展示荔波世界遺產地各季節自然風景的差異性和獨特性,以梅花節為載體強力推介荔波生態旅遊、鄉村旅遊、紅色旅遊及特色文化旅遊,不斷延續荔波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打造荔波梅花節活動品牌。

充分利用荔波縣豐富的野梅資源,大力開發冬季旅遊,豐富荔波旅遊產品內涵,強力推介荔波冬季旅遊、生態旅遊、鄉村旅遊和特色文化旅遊,精心培育和打造“梅花節”品牌,塑造荔波遺產地“地球上的綠寶石”國際名片,進一步提升荔波旅遊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把荔波打造成具有特殊吸引力的國際旅遊目的地。

2017中國·荔波第十二屆梅花節將於1月16日開幕,為進一步推動荔波冬季旅遊,不斷提升荔波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打造荔波梅花節活動品牌,荔波特別推出“梅花節免票遊景區活動”。

根據活動安排,2017年1月15日至18日,對進入樟江景區(含小七孔景區、大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茂蘭景區、瑤山景區的遊客給予景區大門門票免票優惠。

另外,此次活動中,姓名裡含有“梅”字的遊客免遊期限更長,免遊期包括春節黃金周在內。根據規定,2017年1月15日至2017年2月26日期間,凡姓名含有“梅”字的遊客進入樟江景區(含小七孔景區、大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茂蘭景區、瑤山景區給予景區大門門票免票優惠。

據瞭解,荔波縣希望通過以“梅”為介,將荔波梅花節打造成為一個國際化的節慶盛典,進而提升荔波旅遊的核心競爭力,為荔波景區輸入大量的遊客資源,進而推動貴州冬季旅遊、充分展示荔波世界自然遺產地冬季旅遊產品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