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文史

春分的諺語古詩

古詩

春分七絕·蘇醒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

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

偷聲木蘭花·春分遇雨

天將小雨交春半,誰見枝頭花歷亂。

縱目天涯,淺黛春山處處紗。

焦人不過輕寒惱,問卜怕聽情未瞭。

許是今生,誤把前生草踏青。

諺語

立春陽氣轉,雨水雁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

根據春分晴雨預示後期天氣及年景的: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

“春分無雨到清明”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後有好天”

“春分陰雨天,春季雨不歇”

“春分降雪春播寒”

“春分無雨劃耕田”

“春分有雨是豐年”

根據冷暖預示後期天氣的:

“春分不暖,秋分不涼”

“春分不冷清明冷”

“春分前冷,春分後暖;春分前暖,春分後冷”

根據風來預示後期天氣的有:

“春分西風多陰雨”

“春分刮大風,刮到四月中”

“春分大風夏至雨”

“春分南風,先雨後旱”

“春分早報西南風,臺風蟲害有一宗”

描寫晝夜等長的,如:

“春分秋分,晝夜平分”

“吃瞭春分飯,一天長一線”

上黨民俗:農祀禮儀再現節氣源文化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進行觀測、探索、總結的結果,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傢萬戶的衣食住行,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在二十四個節氣背後,蘊含著鮮明的傳統習俗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上黨大地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民風民俗,有著鮮明的農耕文化特點和原始農本思想。

與天對話:上黨儺戲中的節氣讖語

1985年10月,長治市潞城縣南舍村發現瞭當地堪輿世傢保存的明萬歷二年手抄本《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抄本記錄有劇目共50個。其中包括許多唐俗樂、宋大曲。這一發現可謂是驚雷一聲現遺響,國內的戲劇和民俗專傢雲集上黨,終於在研究之後為世人揭開瞭祭祀表演的神秘面紗。《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所蘊含的天文、神話、宗教、禮樂以及民俗、戲曲、歌舞等方方面面的內容,但儺戲的主要職能還是迎神賽社,《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的內容確實是唐以後融合瞭宮儺的民間儺舞,由此可見,上黨儺舞在唐之前就有相當長時間的傳承。

儺文化是古代中國農耕民族為瞭祭祀農神而創造的原始文化,和四季八節關系密切。如仲春之月,“擇元日,命民社”。驚蟄時,“先雷三日,奮術鐸以令兆民。”都是節氣時在農事習俗基礎上形成的禮儀祀典。南朝粱宗懍《歲時記》也有:“春分日民井種,戒太草於屋上。有鳥如鳥,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八田,以為候”的記載。

長治農耕歷史悠久,農事習俗豐富多彩,部分重要的農事習俗在長期沿襲過程中,逐漸形成固定節日和農事習俗,因此,上黨儺戲不但突出瞭信仰、巫術、生產、禁忌等內容,往往還和節氣、儀禮、飲食等雜糅交融。除瞭祭土谷神外、城隍、菩薩、龍母等儀式外,在上黨儺戲表演中占據著突出地位的是禳災祈谷的農祀活動。

此外,全世界的學者都發現並認同一個規律,世界上的文明古國都處於北緯30度左右,大都是以農為國本。長治正處於這個緯度上,因此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而“儺文化”正是農耕時代的意識形態,隻能依附農耕文化才能生存。

鄉土農經:農田裡跟著太陽走一年

對農業社會的先民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因此對二十四節氣十分重視。為瞭便於記憶,智慧的勞動人民還把有關節氣的內容加工總結、凝練壓韻,形成民諺民謠用以指導農業生產和生活。這些民諺民謠形式多樣,活潑生動,意象鮮明。在長治諸如“過瞭驚蟄節,春耕不停歇”、“驚蟄一犁土,春分地如篩”、“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等農時諺語幾乎人人耳熟能詳。

上黨地區由於早期農業發達,處於農耕文明核心半徑之內,對二十四節氣有著比民諺更高級的形式——鄉土民謠。如一首五言節氣歌,將每個節氣中的典型物候與景色以及農業生產、民風民俗編在一起,通過陽氣轉、烏鴉叫、滴水幹、冰封河等外在景物描繪出鮮明的季節變化,通過種粟、種大田、動刀鐮提醒農民到季節該進行的農事活動,並且伴以簡單的聲調,是農人在農田上吟詠的信天遊,是飄蕩在地頭的無韻詩經——“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幹。清明忙下種,谷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麥漿滿。芒種大傢忙,夏至不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瞭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大雪交冬月,冬至數九天。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詩經·蒹葭》中也有節氣的詠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但與上面的節氣歌相比,卻少瞭一份實用,少瞭一份曠達。二十四節氣雖然歸在農歷,卻是太陽歷,農人因此把二十四節歌謠唱一遍,忙碌之中已然是跟著太陽走瞭一年,辛苦勞作的日子,歌聲跟隨太陽相隨,也算一種趣味。 12

甘肅西和縣乞巧節:中國乞巧民俗的“活化石”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傢傢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每年農歷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西和縣未出嫁的姑娘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願,生活幸福。這就是在西和流傳1800多年,被稱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活化石的“乞巧節”。

七天八夜的盛大節日

每年農歷六月下旬開始,在西和縣,不論是縣城,還是農村,未成傢的姑娘們就忙活起來瞭,湊在一起商量怎麼過屬於她們自己的特有的節日。一般是幾個關系比較好的姐妹發起活動,同村未婚女性組成“一個場子”(俗稱“乞巧場”)。選定乞巧場後,姑娘們結伴利用閑暇時間在居住條件較好的姑娘傢練唱《乞巧歌》。“歌曲多由年長的婦女來教,老歌要一代一代往下傳,新歌以流行歌曲為主。”西和乞巧文化唯一一位國傢級傳承人——西和縣幼兒園園長張月蘭介紹。

農歷六月二十六到二十九這幾天,姑娘們要從集鎮紙貨店迎請“巧娘娘”。“巧娘娘”請來坐在桌子上,必須用絲帕遮住臉,因為還沒有到正式迎巧的時間。

農歷六月三十晚上,姑娘們穿上盛裝,列隊整齊,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蠟紙品盤,在老年婦女的引導下來到河邊舉行迎巧儀式。主持者焚香點蠟,燃紙放炮,“巧娘娘”頭兒跪迎接拜,其餘姑娘則站在河邊齊唱《迎巧歌》。然後,揭去“巧娘娘”頭上的絲帕,一路唱著歌將“巧娘娘”請進院。進院門要唱《進院歌》,進屋唱《坐巧歌》。再就是敬獻茶果,唱《獻茶歌》,乞巧活動正式拉開序幕。

農歷七月初一至初六,乞巧姑娘們要各自到場歌舞祝賀,交流歌曲舞蹈,聯絡同鄉鄰裡之間的感情。到初七這一天,乞巧活動達到高潮。無論大莊小村的清泉邊、水井旁都有乞巧的隊伍在歌唱、舞蹈。主持者焚香化紙,燃放鞭炮敬水神,姑娘們手拉手跳唱《迎水歌》。活動從晨曦中持續到正午。午後,鄰近的山寺熱鬧又起,乞巧隊伍到那裡奉敬神靈,祈禱五谷豐登,百事順意。

下午,姑娘們湊份子“搭平夥”,吃一頓豐盛的晚宴。宴罷茶畢,姑娘們有的準備照花瓣活動,有的預備送巧儀式,也有的繼續唱歌跳舞。照花瓣儀式更惹人,姑娘們早已將自己發的豆芽兒端到乞巧場裡來瞭,供桌上擺滿盛在小瓷罐裡用紅繩束起來的金黃的豆芽,用無色瓷盆盛上早晨迎來的水,掐一苗豆芽丟在水面上,借燭光燈影看映在盆底的倒影,一個人照,其餘人唱《照花瓣歌》。

照花瓣結束,已是星光滿天的時辰,送巧娘娘返回天庭的時刻到瞭。鞭炮初響,姑娘們將“巧娘娘”連同蓮花臺一並挑上,唱著酸楚的《送巧歌》來到河邊,送“巧娘娘”過天河渡鵲橋上天與牛郎相會。隨後,“巧娘娘”在火中燃為灰燼……送巧儀式結束,姑娘們手牽著手,在不斷的唏噓聲中,穿越茫茫夜色,沿年年迎巧、送巧的老路返回。西和一年一度的傳統乞巧活動,也就此落下瞭帷幕。 12

亻革傢獨特的民俗:哈戎節

亻革傢人現居的黔東南位於貴州東部,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亻革傢聚族而居,多為一姓一寨。在楓香寨,古色古香的木結構房屋鱗次櫛比,杉木、秀竹遍佈房前屋後,鬱鬱蔥蔥的楓香樹幾乎與亻革傢的歷史一樣古老,成瞭亻革傢人繁衍生息的見證,楓香寨由此而得名。寨內水井遍佈,用青石或鵝卵石鋪墊的路面整潔平坦,四通八達。楓香寨由於地處偏遠,人數眾多,亻革傢風情濃鬱,這裡的蠟染、刺繡圖案,內容意味深長。

在貴州省,亻革傢是一支鮮為人知的弓箭部落群體,一個有待識別的少數民族。亻革傢人千百年來崇拜太陽,供奉弓箭,身著鎧甲式服飾,崇尚武功,祭祀祖鼓,自認為“羿的後人”。他們至今仍然完整地保存著沿襲下來的氏族制度和傳統文化,有自己獨特考究的婚喪嫁娶和祭祀禮儀,其中最為隆重的是時隔50至70年舉辦一次的“哈戎節”。

新中國成立以來才舉辦過一次,2009年“哈戎節”是第三十一屆。它是亻革傢的民族史、文化史、生活史的綜合體現,所以亻革傢人世代傳承而長盛不衰,在亻革傢人的生活中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這一傳統所包納承載的文化教育,對於亻革傢人的精神記憶具有獨特的價值。

在亻革傢的傳說中,射日依然是重要的內容。在亻革傢人看來,太陽是一隻鳥變成的美女,仰視她的人會被她刺傷眼睛。誰如果能射中她,就會給人們帶來幸福。在亻革傢祭祖的儀式中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射發達鳥。發達鳥是一隻具有女性特征的大鳥,青年男子去射到嘴巴預示子孫能說會道,射到乳房預示豐衣足食,射到陰部預示子孫滿堂。

亻革傢信仰祖宗,崇拜祖鼓,所謂“哈戎”,即為祭祀祖先,而“哈戎”節,就是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亻革傢祭祖分為大祭和小祭,大祭即“哈戎”,不定期舉行,一般二、三十年甚至五、六十年舉行一次,小祭定期舉行,每年夏至、冬至各祭一次。革傢“哈戎”隆重而熱烈,“哈戎”活動內容豐富,儀式古樸莊重,前期準備在一年以上,不僅要殺牛、宰豬祭祀祖先,還要舉行蘆笙祭、衣物祭、雞毛鳳尾祭、五鼠祭、五盆五鍋五罐五刀祭、稀飯等。祭祀活動通宵達旦,一般是白天祭祀,晚上則擊鼓吹蘆笙、唱遷徙詞和族譜詞。

古時“哈戎”節,節期為十三天十三夜,由於每戶的賓客,不分親疏,來往如梭,隨吃隨宿,難以應酬,後逐漸改為七天七夜,現在才改成三天三夜。傢人在連續三天三夜的“哈戎”活動中,部落裡的傢傢戶戶都要敞開大門,專請女婿、姑爺來蹲灶煮飯燉肉招待賓客。來客無論親疏或認識與否,均設“流水宴”,一樣熱情招待。傢人熱情好客,勸飯重於勸酒,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蘆笙舞、板凳舞、棍舞、弓箭舞優美歡快,古歌悠揚,情歌激昂跌宕,歌謠婉約動聽,讓人留連忘返。

亻傢人每個傢族都有一面祖鼓,鼓長4尺8寸8分,選用主幹筆挺、枝葉繁茂的整節老香樟樹鑿空,兩頭用象皮或牛皮釘密封精制而成。對祖鼓的祭祀膜拜是亻革傢人的生活習慣,其中他們對祖鼓舉行的祭祀活動最為隆重的當數50年一屆的“哈戎”大膜拜儀式。 12

丹鳳童子摸秋習俗

在丹鳳,每逢夏歷八月十五晚上,當月亮還沒出來時,娃娃們便要出門去“摸秋”,三個一群,五個一夥,溜到村外秋田裡,通過與護田村童反復鬥智、較量,總得摸一樣瓜菜,方能回傢。

如果摸的是蔥,人們會說“這娃長大一定聰明”,準會獎賞給月餅;

如果摸到瓜,人們會說:“這娃真是個實心北瓜”,則促其增智;

如果摸到辣子,就認為這娃往後準是個火辣脾氣,遂教導以沉著;

如果誰摸個葫蘆,那是頂好不過,大人就會叫娃把“葫蘆娃”悄悄送給村裡才結婚或雖結婚數年尚未生娃的傢,主傢準會高興地把娃當“神”敬,端上核桃、栗子、大紅棗,好吃好喝款待一番。

中國獸醫日

中國獸醫日時間:每年10月28日

中國獸醫日設立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獸醫事業加快發展,在獸醫隊伍建設、法制建設、疫病防控、科研開發、獸醫教育、對外交流等方面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推動畜牧業發展,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做出瞭重要貢獻。但是,與發達國傢相比,無論是在技術水平還是在管理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獸醫行業發展正處於艱難的爬坡階段,必須做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中國獸醫協會成立於2009年10月28日,為瞭更好的普及獸醫知識、促進獸醫科技進步,樹立獸醫從業者形象,擴大獸醫行業社會影響力,推動社會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增進國際間交流與合作,提倡每年的10月28日為中國獸醫日,並舉行先進獸醫工作者評選和獸醫科研成果展示等活動。

中國獸醫日啟動

2010年10月28日,中國100萬獸醫的節日“全國獸醫日”在第一屆中國獸醫大會上正式啟動。中國獸醫協會會長賈幼陵主持瞭“全國獸醫日”啟動活動。賈幼陵指出,設立“全國獸醫日”是為瞭增強獸醫從業者的責任感,提高獸醫從業者的職業精神。活動中,獸醫代表們共同唱響瞭由中國獸醫協會譜寫的《獸醫之歌》。

世界獸醫日

世界獸醫日時間:每年4月最後一個周六

世界獸醫協會2000年提出將每年4月最後一個周六作為世界獸醫日(World Veterinary Day),每個成員國通過組織和參與自己的領域的活動和事件進行慶祝。並於2008年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共同設立瞭世界獸醫日獎(World Veterinary Day Award),鼓勵各種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到世界獸醫日的慶祝活動中來。 設立世界獸醫日的目的是為瞭強調世界各地獸醫人員在維護公眾健康、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等領域所做的大量工作,展示獸醫是一個值得高度尊重和富有同情心的職業以及獸醫對動物和人類健康、動物福利、食品安全和食品保障做出的卓越貢獻。

抗菌藥物的普遍使用已經轉變瞭人類和動物的生產過程與生活習慣。曾經致命的感染性疾病,如今可以通過抗生素的治療而痊愈,全球健康及動物健康均得到瞭顯著的改善,這也是動物福利,食品安全與食品保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這類救命藥的功效,及其在人類疾病與動物疾病上的治療效果與可得性,迫在眉睫,這也是在保護我們的未來。然而,抗生素在人類,動物以及植物上的過度使用、濫用已戲劇性地加速瞭細菌耐藥性的出現與蔓延過程。社會各獸醫組織機構和獸醫從業人員(包括獸醫師,助理獸醫師以及非專業獸醫人員),通過規范、監管抗生素在獸醫臨床與養殖業中的使用,給動物主人和農場主提供專業指導,與人類健康部門合作,肩負起預防和遏制細菌耐藥性的責任。為瞭能在疾病控制和改善動物福利方面不斷進步,獸醫們要鼓勵審慎負責地使用抗生素的行為,並朝著這個方向可持續地改變。行動比語言更有力量。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和世界獸醫協會希望通過今年的世界獸醫日主題活動,繼續提高社會對細菌耐藥性的認識,鼓勵獸醫們引領與相關舉措和活動,審慎負責地使用抗生素,與其他社會部門合力遏制細菌耐藥性。

殘疾預防日

時間:每年8月25日

政策全文

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殘疾預防日”的批復(國函〔2017〕89號)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你會《關於設立“全國殘疾預防日”的請示》(殘聯發〔2016〕75號)收悉。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8月25日設立為“殘疾預防日”。具體工作由你會商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國務院

2017年6月24日

內容解讀

預防疾病致殘的主要途徑有以下幾項。主要是由衛生部門、社會組織、傢庭和個人共同協調、共同參與做好如下工作:

1、有計劃地實行免疫接種,以預防脊髓灰質炎、麻疹、風疹、乙型腦炎、結核、傷寒、百日咳、瘧疾等致殘性傳染病。

2、開展預防性咨詢,指導優生優育,做好孕期保健尤其是孕早期和圍產期的保健,以預防由父母疾病造成的先天殘疾和因圍產期的失誤造成的病殘。

3、開展早期篩查,可以查出多種致殘性疾病,如新生兒足跟血檢,可以篩查出苯丙酮尿癥和甲狀腺功能低下等,這些病能夠通過特殊喂養方法或加用某些藥物得到控制,將殘疾消滅於未發階段。

世界孤獨癥日(世界自閉癥日)

中文名:世界孤獨癥日

英文名:World Autism day

別稱:世界自閉癥日

節日時間:4月2日

節日意義:宣傳自閉癥及診斷和治療意義

設立機構:聯合國

設定時間:2007年12月18日

世界孤獨癥日基本信息

根據聯合國大會2007年12月通過的決議,從2008年起,每年的4月2日被確定為世界孤獨癥日,以提高人們對孤獨癥的認識和關註。自閉癥的概念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專傢萊奧·坎納於1943年首次提出。自閉癥,醫學上也稱孤獨癥,是一個尚沒有被全社會知道、瞭解的病癥。與唐氏綜合癥等疾病不同,自閉癥不會影響患者的面容,因此自閉癥患者容貌與正常人沒有區別。

2010年4月2日是第三個世界提高自閉癥意識日。聯合國設立這一國際日,目的是為瞭提高各國對自閉癥的關註,呼籲人們對自閉癥患者給予支持和關懷。

今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世界提高自閉癥意識日的致辭中特別提出,要尊重自閉癥患者等殘疾人的權益。他要求國際社會,一方面要大力開展對自閉癥的研究,另一方面要消除對自閉癥患者等殘疾人的歧視和偏見,共同創造一個公正、仁愛的社會,給予所有人真正的尊嚴和權利。編輯本段產生背景全球有3500萬人患有自閉癥這種神經系統疾病。患病的兒童發育受到阻礙,缺乏正常的語言溝通和社會交往能力。為瞭提高人們對自閉癥的意識,爭取早期治療改善患者的狀況,聯合國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癥日。這項決議由卡塔爾提出,另有50個國傢共同提案。

自閉癥兒童患者,是一個數目不斷增加,卻不為社會所廣泛關註、理解的群體,是個缺乏社會普遍關愛的群體。有報道:美國衛生部官員表示,每156個美國兒童中就會有一人患有自閉癥。這樣高的比例遠遠超出人們的估計。為此美國衛生部呼籲公眾加強對這種病的關註。在中國,如果按兒童人口計算,據人口普查統計,2000年,中國兒童人口數量為2億9千萬左右,占總人口的22.89%。自閉癥兒童約占瞭兒童總數的千分之6強。而且不能否認,還有許多自閉癥兒童沒有被發現、診斷,更說不上治療。中國的自閉癥兒童患者人數和治療矯正方面都始終面臨巨大的挑戰。

自閉癥是個“疑癥”,就目前的國內、國際醫療水平還沒有找到它的病因,對自閉癥兒童的所有生理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的。但是可以斷定:自閉癥是先天性的腦發育障礙疾病,是神經系統的疾病,並且將終身伴隨,不能治愈。國外象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傢診斷、治療自閉癥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積累瞭許多成功的經驗。實踐證明,經過早期正確地、堅持不懈地幹預,許多自閉癥兒童是能夠融入社會、自立生活的。 12

肢殘人活動日

中文名:肢殘人活動日

英文名:The unity of the disabled

別稱:全國肢殘人活動日

節日時間:每年的8月11日

節日意義: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

設立機構:中國肢殘人協會

設定時間:2010年5月

開展意義

設立全國統一的肢殘人活動日,是全國2412萬肢殘人的心聲和願望。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部分省、市相繼確立瞭肢殘人活動日的主題宣傳活動。經中國肢協第五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討論,充分考慮全國各地的氣候條件,將全國“肢殘人活動日”定於每年的8月11日(寓意是肢殘人輪椅車的兩個輪子和兩根手杖)。

此舉在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確立全國統一的“肢殘人活動日”,舉辦各種活動,廣泛宣傳殘疾人事業,展示肢殘人自強不息的風采,動員社會各界更多地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發展殘疾人事業。積極推動基層專門協會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活動,推動殘疾人之間的相互瞭解和相互幫助,從而更廣泛地聯系、團結並服務於基層肢殘人。各級殘聯和肢殘人協會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設立肢殘人活動日的重要意義,為首次肢殘人活動日的舉辦創造良好環境。

領導作用

全國首次設立肢殘人活動日,希望各級殘聯高度重視,圍繞活動主題,結合本地實際,精心組織籌備,切實把首次“肢殘人活動日”宣傳活動納入議事日程,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和保障措施。要發動基層殘聯和肢協,廣泛開展符合本地實際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展示特殊才華、增加社會交往,團結和引導更多的肢殘人參與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為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歷界活動日主題

2010年:消除障礙,快樂暢行

2011年:熱愛學習,改善生活

2012年:攜手同行,回報社會

2013年:關註農村肢殘人兄弟姐妹

2014年:環境無障礙,方便你我他

2015年:養成健身習慣,享受健康生活

2016年:體驗無障礙,實現融合夢